英語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練意志、發展思維、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驗、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使學生能說感興趣的話題,描述喜歡的事物,運用所學知識交流,傳遞真實的生活信息,講述生活中真實的經歷等,從而把學習英語集中在英語的運用上,提高學習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要做到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生活化的課堂導入
初中英語教學中,直接將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與英語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使英語課堂在社會生活真實情境的條件下進行。根據語言交際的功能要求,創造出一種語言交際環境,也就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生活化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通過自己的探求學習掌握語言的運用。其目標是使學生介入交際活動,進行信息分享、意義商定和交流,實現英語的交際目的。簡言之,就是在教學中把課堂設置成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個任務,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比如:“—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I’m fine. Thank you . And you ?”“—I’m fine, too.”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這堂英語課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語言氛圍基礎。雖然這是許多老師在上課時跟學生之間的問候語,我們看起來極其平常,在實際生活中卻不一定都是這樣的。也許有些人心情挺好,有些人則不太高興,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因此應該讓學生學會說“I’m happy.” “I’m sad.”“I’m very well.”等,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走出教科書,走進生活。
二生活化的情境還原
把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及其內在的潛能,從而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他們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親自去感知、去理解、去運用所學的知識,在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中去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學習的效果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教師應當善于利用情境還原,讓學生置身其中,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看、去聽、去說、去感受,達到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目的,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語言知識。走進英語新課程,教學已不僅局限于封閉的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學習。如:人教板英語學科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詢問價格的表達方法。對于這個單元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店員,以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商品為媒介,演習詢問價格和買東西的全過程,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在這樣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得到鍛煉,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強化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生活化的舞臺實踐
人如果脫離了生活,就學不會語言。教師要把課堂變成一個濃縮的社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會生活、學會體味人生。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給每個學生搭建一個“活動的舞臺”,并采取多種組織方式,如:個體活動、同桌活動、四人小組活動、分組活動、全班活動等,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盡情發揮,努力嘗試,使英語課堂真正還原生活。如:人教板英語學科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2:Is this your pencil? 該單元教學目標是學習掌握Is this/that…?句型的用法。如果單純的反復練習這樣一個句型,學生可能很快就會感到疲倦了,如果利用“找主人”游戲,學習的效果可能就會更好。老師可以從學生那里拿一些pen,pencil,book,ruler等文具,然后找一些同學來依次找到這些東西的主人。找主人的同學用“Is this your…?”在班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從而找出物品的真正主人,被問到問題的同學,必須用“Yes , it is.”或“No,it isn’t.”作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同學還得繼續找下去,直到找到物品的主人。
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走進新課程,我們不難看到學習的主人是學生,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體驗和探究創新的過程,走進生活,變“應試英語”、“課堂英語”為“生活英語”,這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那么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必須從課堂中的主角角色位置上敢于走下來,成為后臺的導演,而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大膽充分地演繹,豐富自己,成長起來。而新課程的中心所在,就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把英語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譜區江鈴學校)
責任編輯: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