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晨晨坐在書桌旁看《老人與海》。看著看著,她“撲哧”笑出聲來。在一旁批改作業的爸爸好奇地問道:“看到什么了,這么樂?”
“你聽聽這段話,是不是寫得很有意思?”說著,晨晨讀出聲來——
“接著來的,是單個兒一條雙髻鯊。它像豬奔食槽似的直奔小船而來,不過它的嘴可比豬嘴大得多了……”
“說說看,你為什么感到好笑呢?”爸爸饒有興致地問。
“我沒見過鯊魚,不知道它們見到食物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不過,讀了這句話,我差不多能想象出那種情景了——雙髻鯊像‘豬奔食槽似的’,豬吃食的樣子我可見識過。當它們看到主人把食物端到食槽邊的時候,就飛跑上前。它們很肥碩,雖然跑不快,但看上去是一副不顧一切的樣子,真是既歡快又貪婪。作者又說鯊魚的嘴‘可比豬嘴大得多了’,鯊魚是一種很危險的動物,看到食物就在眼前,一定是兩眼放光,讓人覺得既兇殘又貪婪。”
“說得沒錯!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處。鯊魚是一種海洋動物,只有常年出海的人才有機會看到,大多數人都沒辦法親眼見到鯊魚吃食的場面。所以作者巧妙地打了個比方,用人們很熟悉的一種動物來形容。于是,只需寥寥數筆,就把鯊魚出現時那充滿威脅的氣氛表現了出來。”
“嗯。這個比喻用得真好!”晨晨由衷地感嘆道。
“別忙,仔細體會的話,這句比喻還有更妙的作用呢!”爸爸繼續說道,“《老人與海》這本書贊揚了老人與困難作戰而不屈不撓的精神。老人捕到了一條大魚,一路上遭到鯊魚的追蹤和攻擊。鯊魚是他的敵人,危險十足,令人生厭。而豬是一種很有喜感的動物,它那笨拙、慵懶的特點常會令人忍俊不禁。這句比喻用在這里,恰能讓人體會出老人苦中作樂的達觀精神。”
“原來如此,難怪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想笑呢!”說著,晨晨又笑出了聲。
“你看到的這部分是全書最緊張也最驚險的地方。仔細找找,還有不少這樣精彩的比喻呢。”爸爸說。
晨晨認真地翻起書頁找了起來。一會兒,便大聲念給爸爸聽——
“這不是大多數鯊魚長的那種棱錐形的牙齒,倒像一個人把手像鷹爪那樣鉤了起來。它的牙齒差不多跟老人的手指頭一般長,每顆牙的兩邊都像剃刀一樣鋒利,能切削它的食物。”
“夜里有些鯊魚來咬這死魚的殘骸,就像人從飯桌上揀面包屑吃一樣。”
……
“這些比喻都很生動。”爸爸總結道,“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描述陌生的事物,有助于理解和想象;而且,語言讀起來也充滿文采,富有感染力。這就是比喻的妙處。”
“老師總說我們寫作文語言平淡、缺乏表現力,運用比喻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呀!”晨晨恍然大悟。
爸爸接道:“是啊,作文寫完了,不妨多讀多改,適當地添加比喻等修辭來潤飾,一定會令作文增色不少!”
“知道啦!謝謝老爸的教導!”說著,晨晨調皮地眨了眨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