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期的攜號轉網試點統計結果來看,無論是成功辦理攜號轉網業務的用戶,還是申請辦理攜號轉網業務的用戶數均不多,這無疑讓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攜號轉網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是什么原因讓攜號轉網從香餑餑變成了冷窩頭呢?又是什么原因讓大部分想轉網的用戶無法轉網呢?攜號轉網只會是一項小眾服務嗎?
被“蒙在鼓里”的攜號轉網
盡管很多用戶有攜號轉網的需求,也或多或少聽說過攜號轉網,但對于攜號轉網具體什么時候進行,如何申請辦理,辦理轉網之后會有哪些不便等信息并不了解。采訪中,一位姓易的先生告訴記者:“(我)很早以前就聽說攜號轉網了,可近兩年一直沒什么動靜,最近好像在試點,但具體的就不知道了?!倍幻談⒌南壬鷦t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后顧之憂,“要是轉出中國移動了,以后我還能不能轉回來?轉網過程中會不會影響我號碼的正常使用?”
事實上,正是由于對攜號轉網缺乏了解,加之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技術還未成熟,面對剛剛開始的攜號轉網試點,很多用戶選擇了繼續觀望。
成功轉網,并不容易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即便是用戶提出了攜號轉網申請,也未必能成功轉網,看似簡單的攜號轉網過程其實遠比想象中復雜。要辦理攜號轉網,除了應該先到相應的運營商營業廳提出辦理申請,還要提供相關證件供攜出方和攜入方進行雙向審核,通過審核之后方才能開始辦理。這其中,審核過程則是能否轉網成功的最關鍵因素。而這個過程短則需要幾個小時,最長可達幾天。
年前,在海南聯通的海甸營業廳攜號轉網柜臺,記者遇到某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王先生正在營業員的幫助下發出了攜號轉網申請。但兩分鐘左右系統便回饋了拒絕申請,理由是簽約協議未到期。王先生當場撥打10086詢問,卻被告知自己曾于2009年10月底參加了簽約1年的“簽約有禮”活動,而在此活動前他還參加過購機有禮的簽約,兩個簽約時間需要累計起來要到2011年11月1日才到期且不能中途解約,最后王先生只好放棄攜號轉網。
記者從海南聯通了解到,像王先生這樣的“與攜出運營商的協議簽約期未滿”是當前被拒絕申請的首要原因,比例高達83%。其實,不僅僅是簽約期未滿,包含合約未到期等六種情況均不能辦理攜號轉網業務。
運營商的大棒和蜜糖
除了辦理過程的繁瑣漫長,各運營商對待攜號轉網的態度也大有不同。在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營業廳里,攜號轉網試點開始當日擺出的有關攜號轉網的辦理通知都已被換下,相關媒體提到的辦理“專席”也并未出現。
不過,記者在中國聯通營業廳看到,寫有“號碼攜入業務”的橙色指引
耐人尋味的是,相對于各運營商對攜號轉網本身態度的“各不一樣”,它們卻又“步調一致”地推出了各種優惠套餐挽留老用戶。只要用戶承諾一定的在網時長,便能辦理這些優惠套餐。比如,中國移動用戶只要承諾連續在網一年便能享受“充20送30”的話費優惠。
事實上,在3G時代,相對全國鋪天蓋地的廣告而言,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所擁有的3G手機終端卻寥寥無幾。反倒是中國聯通所采用的WCDMA制式的手機終端品種齊全,涵蓋了整個中高端市場。而在諸多網站調查中也顯示,更多用戶愿意將自己的號碼轉入中國聯通。
如果說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對攜號轉網有些諱莫如深稍顯夸張,那中國聯通面對攜號轉網的歡喜雀躍就真的是溢于言表了。
資深電信分析師付亮預測,我國攜號轉網的用戶比例不但將遠低于國際水平,甚至不如選擇雙號的用戶。在付亮看來,“用戶轉網涉及到很多因素,如網絡質量、業務應用、資費、合約,甚至積分等,所以非常慎重,能不轉就盡量不轉”。
其實,中國的環境較為特殊,三大電信運營商各自擁有不同的3G網絡制式,這讓它們各自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用戶群,用戶轉網難度大、成本高。加之攜號轉網相關政策還沒有明確,用戶對攜號轉網了解也不夠深入,所以就出現了攜號轉網不冷不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