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圍脖”了嗎?今天你“開心”了嗎?今天你“踩點”了嗎?現在的互聯網生活已經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有滋有味兒。誰曾想,當我們肆意地在互聯網上刷微博、找朋友和分享地理位置的時候,也正將自己的隱私一點一點地暴露在眾人面前。不需要破解,不需要盜取,在社交網站上,只需簡單搜索,別人便能輕松獲取我們的隱私。社交網站,讓原本已經傷痕累累的個人隱私,又遇新痛。
信息碎片拼接出的個人隱私
“最近我的QQ上加了一個陌生人,可沒想到這個人對我的一切了如指掌,不但知道我換了新手機,甚至還知道我的手機號碼和名字”,在談到自己這段不可思議的經歷后,重慶某大學學生小何至今還有點后怕。“后來我才得知,對方是通過我QQ資料中的郵箱賬號,找到了我的微博地址,并從中找到了我的電話和名字”。
據調查,在國內大中型城市的15~30歲的網民中,有95%以上會注冊一個或幾個社交網站。事實上,在網絡分享日益發達的今天,像小何這種在網上“口無遮攔”的人很多,而不經意問便會泄漏自己的隱私信息。在社交網站上,除了小何這種“罪有應得”的泄漏之外,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隱私安全問題。
據了解,通過用戶分享在社交網站和微博上的信息碎片,商業公司不但可以收集用戶的手機號等普通信息,還可以推測出用戶的消費傾向、婚姻情況、工作情況等涉及隱私的信息。
黑客也可能利用這些信息碎片,盜取用戶的銀行卡、股票和基金等賬戶。其實,由于國內用戶對分享信息導致的泄露隱私還并不太關注,即使不懂黑客技術,只要將某個人在各個社交網站和微博上的碎片信息進行簡單拼接,任何人都可以輕松獲得其隱私信息。
泄露隱私的就是你
微博儼然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線上生活直播平臺,每天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微博上。可怕的是,很多人的微博都和自己其他各個網站賬戶建立了聯系,自己在網上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體現在微博上。即使在140字的微博方寸空間里,也包含了很多我們的個人信息。
在社交網站上,我們總是為找到多年未見的舊友而興奮不已。除了幫我們找到生活中的朋友,系統還會為我們“引薦”一些可能認識的好友。久而久之,就像滾雪球一樣,我們的好友越來越多,維護成本也會不斷增加。人多眼雜,當不合適的人看到了不合適的信息,我們的隱私也就泄露了。
而讓很多人樂此不彼的地理位置分享服務(又稱LBS),則是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以“踩點”的方式將自己的地理坐標分享給社交網站和微博上的好友。其實,只要長時間查看某個人的LBS信息,他的每天的活動軌跡便會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在頻繁地使用各種信息分享服務時,我們所能保留的隱私已經變得越來越少,甚至趨向于零。網友小芙告訴記者,“現在加入社交網站都要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我在網上搜索過,發現我的學校、家庭住址、電話、QQ號……,基本上都可以搜到,日后有網友要‘人肉搜索’我的話,簡直完全不費工夫”。其實,小芙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只要有心人將我們的這些凌亂的信息碎片拼接起來,我們的隱私的確將無所遁形。
不得不提交的個人信息
作為國內最大社交網站之一,人人網的注冊用戶中,已經有超過4000萬實名登記的用戶。為什么有這么多用戶樂意分享自己的真實信息昵?事實上,要想在社交網站上找到更多的朋友,用戶就必須要提供更詳細的真實資料。通過對我們提供的真實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社交網站才能幫助我們找到更多朋友。同樣的,在微博上,只有填寫好完整的個人信息,讓系統更“懂你”,才能獲得你所感興趣的人。
最近一些用戶在開心網上注冊新賬戶時就發現,之前一些可以選填的信息包括所在城市、故鄉等,現在都成了必填項,這讓他們有點進退兩難:寫真實的資料上去吧,自己的隱私等于完全曝露在網上;可是全填假的吧,又失去玩SNS的真實感。就在網站們的威逼利誘下,很多人最終還是交出了自己的真實信息。
其實,不管你愿不愿意,為了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網絡,讓系統顯得更“智能”,社交網站和微博服務商們總希望用戶能提供最詳盡的真實資料。
社交網絡的泄密隱患
我們不禁要問,交給社交網站和微博的個人真實信息會被人隨意檢索和查看嗎?如果想要回收這些信息,還有可能嗎?社交網站和微博上所謂的隱私保護策略真的能夠起作用嗎?事實上,遞交到社交網站和微博上的個人信息就像潑出去的水,我們已經很難自己做主了。
1.不可默認的默認設置
我們注冊了SNS網站賬號之后,到底哪些真實信息會被公開呢?記者在詳細研究了開心網的“幫助中心”后才了解到,既安全又愉悅地注冊、登錄以及分享還有那么多講究。
在“賬戶設置”中,開心網默認會在主頁上公布包括姓名和生日在內的諸多信息。而在“隱私設置”中,系統則默認允許自己被任何人搜索和請求添加為好友。用戶在注冊社交網站的時候,系統的默認設置很難保障我們的隱私安全。
2.“求死”太難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開心網和人人網等都提供了“賬戶注銷”功能,但其實注銷了賬戶也并非萬無一失。原來,SNS等網站收集了大量的用戶隱私數據,當用戶注銷自己的賬號的時候,其個人數據的確會被刪除,但用戶好友所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卻依然還將保存在網站服務器上。 此外,一旦網站停止運營,服務器關閉后,用戶數據將做何種處理,會被出售還是會被清空?如果是大型社交網站興許還能妥善處理,但那些小型網站則著實不能讓人放心。
3.“朋友圈”變“泄密圈”
更無奈的是,隨著社交網站的日益壯大,不斷變龐大的“朋友圈”也為用戶添加了不少新煩惱,這種通過互聯網帶來的“海量”朋友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方式的個人隱私泄露昵?
有互聯網觀察人士表示,現代人喜歡通過社交網站結交朋友,但這與現實生活中朋友交往有所不同。現實當中,你會根據朋友之間的熟悉程度來判定應該告訴對方自己隱私的多與少。但在互聯網上則不同,只要是用戶同意添加的,無論是怎樣的朋友都可看到你在上面填寫的所有資料。而實際上,社交網站在這方面還并不能讓人滿意。
分享向左,隱私向右
事實上,隨著社交網站、微博和地址分享服務的先后興起,互聯網分享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和便捷。人們在互聯網上活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樂于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隱私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發了工資之后在微博上冒個泡,逛商場時用街旁網“踩個點”,聚會歸來之后到人人網公開幾張照片……。實際上,這些原本被大家視為隱私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公開在各大社交網站和微博主頁上。
堆積在社交網站和微博上的碎片信息夾雜著我們的大量個人信息,但到底哪些信息可以分享,哪些信息應該作為隱私保留?分享和隱私看似已經很難調和。信息的碎片化讓我們分享信息更方便,但是卻讓我們原本脆弱的隱私變得更加弱不禁風。當我們迷戀社交網站、微博和地理位置分享服務的同時,別忘了守護我們脆弱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