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加入昆蟲族,首先得有昆蟲族的標志——擁有全部生在胸節上的三對足。至于這三對足的用途,可就多了去了,比如跳高、打獵和唱歌等等,總之,絕不限于飛行和走路!
小心!有伏擊
注意!前方正蟄伏著一位名副其實的“伏擊專家”——螳螂。在它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靜止不動,把兩條前足合起來舉在胸前,擺出一副“祈禱”的姿勢,有些種類還會伏在樹葉或花叢中,把自己“易容”成一片葉子,一截枯枝、一塊樹皮,甚至一朵鮮花,耐心地等待獵物的到來,而天敵也很難發現它。
螳螂的那對“前足”,已經完全失去行走功能,進化成了一對捕捉足,布滿利刺,像鍘刀一樣,每天,螳螂總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打理它們,原因很簡單,那可是開戰的兵器,不勤收拾行嗎?而一旦蠅、蟋蟀、蜘蛛、蜜蜂、蝴蝶、蚱蜢、飛蛾等這些倒霉的家伙進入它的攻擊所及之處,螳螂便立刻全身立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那兩把“大刀”,發出狠狠的一擊,只需0.05秒左右,就能緊緊抓住獵物。
打洞,打洞!
據說,這是以會游、擅跑、能飛出名的“海陸空”全能型健將螻蛄的拿手本事。它擁有一對又粗又大的前足,上面有一排大釘齒,很像是專門用來挖洞的釘耙,和鼴鼠的前腿很相似,在溫暖的夜晚螻蛄可以利用它飛行,或者在地下打洞,速度也像鼴鼠一樣快!
在打洞的過程中,螻蛄先用前足把土掘松,然后靠著中足和后足的推力,一邊用尖尖的頭使勁往里鉆,一邊用堅硬寬大的前胸,一起一伏地把挖松的土擠壓向四周。就這樣,螻蛄成功地打出了一條條隧道,淺的有六七厘米,深的可達150厘米,并且洞中套洞,洞洞相連,有產卵房、育嬰室、儲糧倉,活像四通八達的地道網。
足上帶籃子
不消說,你一定會認識這位怪足的擁有者——蜜蜂。它之所以能到處采蜜,并成功攜帶花粉花蜜回家。主要因為它擁有特殊的“攜粉足”。
該“攜粉足”是蜜蜂的后足,如果你留心的話,會發現蜜蜂的后足尤其大,而且就在后足跗節外側還有一條凹槽,周圍長著又長又密的絨毛,這就是傳說中蜜蜂的“花粉籃”了。當蜜蜂在花叢中穿來穿去,四處采集花粉花蜜時,那毛茸茸的足上就沾滿了花粉,然后,后腳跗節上的“花粉梳”會將花粉一一梳下,收集在“花粉籃”中,蜜蜂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把它們帶回家啦。
唱響相思歌
蚱蜢也擁有強有力的后足!當它走路的時候,所有的足都需要上陣,而遇到敵害的時候,它還能利用長而有力的后足高高跳起,逃跑。
不過,蚱蜢足的妙用并不只在這兒。有時,它還能“唱歌”。蚱蜢有長角蚱蜢和短角蚱蜢。長角蚱蜢的角比自己的身體還長,它唱歌的時候喜歡用自己兩個前翅相互摩擦,而雄短角蚱蜢就不一樣了,當它遇到那個唯一吸引自己的“心上人”時,便可以利用自己的后足唱出不同的歌謠——它通過摩擦后足和前翅來歌唱,它的后足就像琴弓。這使得它的模樣有點像拉小提琴。當然,雄短角蚱蜢還能唱出警告其他昆蟲的“歌謠”。而雌蚱蜢卻一向是個沉默主義者,或者說它很高傲,總之,它很少發聲——讓那些發燒的家伙唱去吧,我聽著就是!
超級跳高王
跳蚤曾經一直雄霸跳高王之位,不過現在,它必須讓賢了,因為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新任跳高王——沫蟬,它身長只有6毫米左右(它們家族中還有很多不到5毫米長),身體粗短,與樹上叫的知了是本家。
而沫蟬之所以獲得跳高王的美譽,和它那對跳躍能力很強的后足分不開,這對后足就像隨即待發的彈弓,可以在瞬間跳躍中爆發后腿蓄力,使得沫蟬只需輕輕一躍,就能跳過相當于自己體長的116倍的欄桿,好像一個人輕輕就跳到了70層樓的高度!
另外,沫蟬還要感謝的是約有自己體重的十分之一的“兩大胸肌”。在彈跳前,這“兩大胸肌”能儲備足夠的能量,而且在彈射的瞬間,將之全部釋放。更重要的是,能量釋放后,只需1秒鐘,胸肌就能再次充滿力量,所以,沫蟬不僅跳得高,還能連續地跳。
水上漂
都說少林達摩祖師功夫高,可以“一葦渡江”,然而,遺憾的是,他還需要一根蘆葦來幫忙。而身長只有1厘米左右,以體態輕盈著稱的水黽呢,它什么都不需要,就能在水面上滑行,并且像溜冰運動員一樣在水面上跳躍和玩耍!
水黽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除了依靠水的表面張力外,更多虧了它那三對特殊又分工明確的足。水黽的前足用來捕食,長長的中足和后足則用來在水面上滑行。如果把水黽放在高倍顯微鏡下,還會看見長著數千根不沾水的毛,這些毛的直徑約有人頭發的三十分之一,表面上還有螺旋形狀的溝槽,吸附在溝槽中的氣泡能形成氣墊,從而讓水黽能夠在水面上自由地穿梭飛行,卻不會將腿弄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