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時候,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筑。有人認為這些建筑都是宗教建筑,又有俗話講“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都是錯的。和尚并不住在廟里。那么,寺、廟、祠、觀、庵有什么區別呢?
寺,根據《說文解字》的釋意,本來指宮廷的侍衛人員,后來這些人辦公的官署也被稱之為“寺”,如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里經常提到的大理寺,就是當時審問犯人的地方。到了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到中國來,最初住在洛陽的“鴻臚寺”,本來這也是當時的一處官府,但因住了這些僧人,就被人們改稱為“白馬寺”。于是“寺”就成了對僧人住所的通稱。隋唐以后,作為官員辦公地點的“寺”越來越少,這個詞就逐步成為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廟,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比如在北京的“太廟”就是帝王的祖廟,其他有官爵的人,也可按規定給自己建立“家廟”。漢代以后,廟逐漸與民間供奉神明的地方(如土地廟)混在一起。如上海的城隍廟。后來,廟作為一種祭祀鬼神的場所,還常被用來敕封、追謚一些著名的文人武將,如文廟供奉的是孔子,武廟(關帝廟)供奉的是關羽。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于紀念堂。在農村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于漢代。在東漢時期,皇帝選拔官員時,要以門第和家族的聲名為標準,于是社會上興起修建祠堂的風氣。甚至有些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觀,按照《釋名》的說法,最早是指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來迎接從天而降的神仙。而這種迷信活動大多由道士來主持,所以“觀”里住的大多數都是道士。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道教建筑稱之為“觀”。現在上海方斜路上的“白云觀”,就是一座遺留下來的道觀。
庵,在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代以后,出家的尼姑經常住在庵堂里,于是“庵”也就成了女子出家專事佛教的專用建筑名稱了。
可見,寺、廟、祠、觀、庵原來是各有區別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有時也有道士住在廟、祠中的,還有僧人住在廟里的。當然,這些只是個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