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一步加強。在立憲派的倡導下,清政府實行了立憲運動,目的是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然而清政府成立的內閣中過半數為皇族與滿人,清政府對內鎮壓革新人士,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民眾對此深感失望和憤怒。于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進步革命黨人決定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滿清統治,建立共和體制。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占領武昌全城。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由于1911年是中國農歷辛亥年,因此,這場革命運動就被稱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兩千余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小知識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辛亥”為干支之一,是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