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出生于波恩,佛蘭德斯人后裔,于1792年遷居維也納。在19世紀,他的音樂、個性和生命中的事件幾乎已成為神話:他被視作天才和創(chuàng)造的完美結合。
1
當貝多芬還是個孩子時,波恩有個名叫施多姆的中年人,曾經(jīng)是個音樂家,學過作曲。據(jù)說他從此便發(fā)了狂,經(jīng)常右手拿著指揮棒、左手拿著樂譜在鎮(zhèn)上到處走,卻一言不發(fā)。當他走到萊茵街934號一樓時,覺得沒什么人會注意他,就開始在桌子上敲指揮棒……他朝上指著貝多芬的家,好像那兒有支樂隊,然后用指揮棒在樂譜上打拍子,仍舊一言不發(fā)。
路德維?!し丁へ惗喾医?jīng)常嘲笑他,有一次說道:“看到他我們就知道音樂家會變成什么樣。音樂已經(jīng)讓這人成了瘋子——會讓我們成什么呢?”
2
他告訴我①他小時候不太受重視,接受的音樂教育糟糕透頂。“但是,”他又說,“我有音樂方面的天才?!?/p>
3
當格里辛格②還只是一個隨員的時候,貝多芬也只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鋼琴家,兩人都很年輕,一次巧遇在拉布科維茨親王的府上。貝多芬在同這位紳士的對話中,大致談到他想避免那些在出售作品時面對的討價還價,希望能有一個人支付他固定的生活費,然后擁有他所有作品的獨家出版權。他還說:“我不會在作曲上偷懶的。我相信歌德對科塔③偷了懶,如果我沒搞錯的話,亨德爾的倫敦出版商對他也有類似的抱怨。”
“我親愛的年輕人,”格里辛格說,“你別抱怨了;因為你既不是歌德,也不是亨德爾,你永遠也成不了那樣的人。那樣的大師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必惗喾乙Ьo了嘴唇,對發(fā)話的人投以無比蔑視的一瞥,再也不說話。
4
他似乎認為陌生感和原創(chuàng)性是作曲應該達到的主要目的,這點從他對一位女士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來。她問他是否經(jīng)常去看莫扎特的歌劇,他說自己對那些作品不是很了解,而且他除了自己的音樂外很少聽別人的音樂,不然會影響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
5
在演奏c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時,他讓我④翻譜,但是——老天幫幫我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我眼前的幾乎就是白紙若干,最多在一兩頁上有幾個埃及象形文字,他草草記下的這些符號對我來說完全無法理解,對他卻是提示。他幾乎全憑記憶演奏了整個獨奏部分,因為他通常沒什么時間把這些寫在紙上。每次接近那看不到的段落的結尾處,他就會偷偷給我一個眼神。一定是我那種生怕錯過關鍵時刻的慌張神色令他覺得十分好笑,之后在晚餐中他仍舊笑個不停。
6
不管聽眾是誰,他總是知道如何制造那種感人的氣氛,聽眾們經(jīng)常潤濕了雙眼,許多人甚至會大聲地抽泣。除了為大家?guī)淼拿烂钚迈r的靈感、精力充沛的風格外,他的演奏中總有些非同尋常的感情。每次這種即興表演結束后,他總是朗聲大笑,取笑那些受他感動的聽眾,“你們都是傻瓜!”他會說……“誰能生活在這么一群被寵壞的孩子當中!”
7
他讓有趣的老廚子為大家做了菜,然后叫侄子照看葡萄酒,我們五個人一起出去散步。貝多芬通常會哼著某些樂章,他喜歡在流通的空氣中打草稿。舒彭齊格⑤告訴我⑥,正是在一次室外工作時貝多芬得了耳聾。當時他在花園里作曲,因為太專心而完全沒有注意到突至的傾盆大雨,直到雨水浸透了紙,他無法再進行下去。從那天起他便得了耳聾癥,無論是藝術還是時問都無法令之痊愈。
8
貝多芬有一次演出自己新寫的鋼琴協(xié)奏曲,但在第一次齊奏時卻忘記了自己是獨奏者,于是像往常一樣跳起來開始指揮。在第一次強音時,他的手臂掄得太用力,把鋼琴上的兩盞燈都碰到了地上。觀眾開始發(fā)笑,貝多芬被這種干擾激怒了,他讓樂隊停下來,重新開始。齊弗里特擔心同樣的情況會出現(xiàn)在相同的段落,于是讓合唱隊里的兩個男孩舉著燈站在貝多芬的兩邊。一個男孩站得比較近,想看清樂譜,當那致命的強音到來時,貝多芬的右手正好打在他嘴上,可憐的孩子嚇得把燈掉在了地上。另一個男孩比較警惕,盯著貝多芬的一舉一動,在那重大時刻他立刻彎腰,躲過了被扇嘴巴的危險。如果說之前觀眾抑制不住發(fā)笑,這次可就更難了,他們爆發(fā)出了一陣發(fā)瘋似的喧鬧。貝多芬怒不可遏,在獨奏部分的前幾個和聲中就敲斷了半打琴弦。真正的愛樂者想重新恢復秩序?qū)P男蕾p音樂,在那一刻已經(jīng)于事無補。觀眾們再也無緣聽到這協(xié)奏曲的第一個快板樂章,因為從那毀滅性的一晚起,貝多芬再也沒有開過音樂會。
9
貝多芬曾經(jīng)趕走了一個說謊的管家。從其他方面看,她是個很優(yōu)秀的仆人,而且說謊也是為了他好。為他找到這位管家的女士問他是不是認真的,他回答:“任何說謊的人都有一顆不純潔的心,也就做不出純潔的湯!”
10
辛德勒告訴我們,貝多芬抄寫了三句埃及銘文,“為它們鑲了框,罩上玻璃,掛在工作臺上”。前兩句是這樣的:
我便是存在。
我是現(xiàn)在、過去、將來的一切。沒有一個凡人揭開過我的面紗。
第三句:
他孤身一人,正是這種孤獨成就了萬物的存在。
①卡爾·車爾尼,奧地利鋼琴家、作曲家和教師。
②格里辛格,后來成為駐維也納的薩克森大臣,海頓的傳記作家。
③歌德和席勒最早的出版商。
④齊弗里特,奧地利作曲家、指揮。
⑤拉索莫夫斯基四重湊的領奏,介紹了一些貝多芬的新作品。
⑥喬治·斯馬特爵士,英國作曲家、指揮家,曾于1825年拜訪過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