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你好!
我是一個初二的女生,最近我參加演講比賽,我原本認為我最好朋友小敏會去為我加油,可她沒去!如果是她去參加比賽,我一定不要她說,我第一個為她去加油!我氣了好多天,覺得很委屈。我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別人卻忽略我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反而那些愛生氣的人,別人與他們相處卻處處為他們著想,生怕得罪他們。受這種現象的影響,朋友們做一些令我不高興的事,我也會做一些令他們不高興的事,其實朋友不開心,我也不會開心。我如何才能保持好的心態?
欣欣
欣欣:
你好!
你參加的比賽,對你很重要。所以,在你的潛意識里,你認為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一定也是你好朋友的重要事!可是,我們人生在世,誰也無法代替別人去思考。你認為重要的比賽,或許在朋友的眼里只是一件平常事,而且對她來說,還是別人的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它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們最受傷的,往往是在你認為應該得到關心的地方沒有得到你所愿,所以,你傷心失落甚至生氣。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參加比賽,你只是想當然認為她會去,但事實上你并沒有邀請她去,她也沒有承諾要去。說不定,她是因為怕去打擾你影響你比賽而不去,也說不定她那天也有自己重要的事情。為一件你沒邀她沒諾的事生她氣,她有些冤枉,你也不必太自惱。
如果,以后再有類似的比賽,你應先發出邀請,看對方是否有時間有意愿去。去固然好,不去也要諒解對方。因為,每個人都必須首先是自己時間和意愿的主宰。再好的朋友,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你的所思未必是她的所想,這時你就會覺得她“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覺得受到了傷害的你“以牙還牙”,就一定會出現你所說的“朋友不開心,我也不會開心”的結局。我們每個人是自己小宇宙的中心,但當很多“小宇宙中心”匯集在一起時,要懂得溝通、交流、諒解,換位思考,會海闊天空。至于那些愛生氣的人,“別人與他們相處卻處處為他們著想生怕得罪他們”,看起來是討了便宜,但那些對她小心翼翼的人卻未必是真朋友。
我覺得,朋友之間交往,要把握好一個“度”。首先,我們要尊重朋友,也要尊重自己。尊重是構筑友誼大廈的基石,那么尊重源于何方?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尊重只有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才能誕生。做別人的朋友也意味著做自己的朋友,我們如果不自愛,就會成為甘愿犧牲自己的自我虐待者,或者成為沒有原則的泥塊,一直等待那些雕塑者來給我們造塑。沒有自愛為基礎的“為他人著想”,會使你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底線沒有原則,久而久之,你的“心理失衡”反而會讓你自拆友誼長城。
其次,不要過于苛責朋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至察其實并不錯,錯在于至察之后,不懂怎樣待友。人們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卻忽視自己的缺點。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應遵循“三不原則”:不責小人過,就是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是原則問題不妨大而化之;不發人隱私,就是不要隨便揭發個人生活中的隱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發朋友的隱私,是沒有修養的行為;不念人舊惡,就是說不要對朋友過去的壞處耿耿于懷。朋友間的矛盾,總會因時因地而轉移。所以,與朋友交往,要學會忘記和寬容。
友誼猶如一朵花,需要我們不斷地用真誠、尊重、信任及寬容、妥協等養料去澆灌它、呵護它,友誼之花才會常開不謝。“記得當年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少年時的友誼將會是你一生純潔、溫暖的美好記憶,但愿友誼之花能常開你心底。
施曉力
2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