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吾 山西省動物檢驗監督所
閆益波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近年來,山西省政府制定了多項發展奶牛養殖業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了雁門關畜牧生態經濟區建設工程,有力地促進了奶牛養殖業的發展。2010年山西省奶牛存欄超過32 萬頭,其中適繁母牛存欄1.65 萬頭。由此可見,山西省奶牛產業呈現了跨越式發展的態勢。但是山西省大部分養殖業,特別是奶牛養殖多為傳統的小規模養殖方式,這種傳統的小規模生產方式,生產不規范,很難實現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嬰幼兒奶粉事件”為奶牛養殖業敲響了警鐘。因此,傳統的養殖方式已經不適應我國畜牧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轉變生產方式,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小區化、標準化的健康養殖是唯一有效途徑。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有助于人、財、物、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畜禽生產性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畜禽疫病,特別是畜禽重大疫病的有效防控,對實現標準化健康養殖,對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戰略的實施,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其后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調整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加快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農業結構調整要加大畜牧業的發展力度,畜牧業生產將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山西省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也相應制定了5~10 年內把山西建成“畜牧大省、畜牧強省”的宏偉戰略,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畜牧業的優惠政策。特別是省委、省政府組織實施的“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工程”,使山西省的畜牧業在近幾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2010年山西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28 萬t、86 萬t和110 萬t,比2005年分別增長41%、51%和48%。
縱觀山西省畜牧業的發展歷程,雖然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速度驚人,各項指標均有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內蒙、河南、河北、陜西等鄰近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肉類人均占有量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2.4 kg,差距比2005年進一步拉大;全國有19 個省(市、區)的奶類生產比山西增長快;蛋類人均占有量比全國平均水平少5.2 kg。另外,諸如畜牧業總產值、單產水平以及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畜產品質量及畜產品出口創匯等多項指標,都呈現差距越拉越大的趨勢。這就需要山西省的畜牧業在今后的幾年中,加快發展速度,實現又好又快的總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進行集約化、規模化、小區化、標準化健康養殖,提高科技含量是唯一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山西省按照中央提出的“盡快把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的總體要求,作出了建設山西畜牧強省的決定和建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的戰略決策,為推進全省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發展規模養殖,扶持養殖小區建設,推進產業化經營,建設畜產品優勢區域,探索生態畜牧業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對提升畜牧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畜牧業經過多年的扶持和發展,其養殖方式已從零星分散飼養逐步轉變為規模化養殖、專業化養殖,規模養殖和小區化健康養殖已初具規模。山西省畜牧獸醫統計資料表明,山西省自2006年以來,規模化養殖進入了快速通道。至2010年底,全省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5%,比2007年提高18 個百分點。近年來山西省加快促進畜牧業向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轉變,統籌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中央現代農業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各類資金,在全省重點建設了一批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和規模化養殖場,2010年底養殖小區和養殖場達到2 800 多個。為進一步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山西省政府2010年提出在全省實施“千園萬場”規模健康養殖工程,要求到“十二五”末,全省要建設1 000 個規模較大、設施先進、管理規范、符合環保要求的現代化養殖示范園區,1 萬個規模適度、人畜分離、效益良好的標準化養殖小區和養殖場,并將在資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根據規劃,到2015年山西省畜產品總量要實現翻一番,規模化養殖比重占到總養殖量的70%以上。規模養殖的發展,將為進一步提升山西省畜牧業生產能力,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發揮重要作用。
為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山西省積極鼓勵各類工商資本、民營資本投資現代畜牧業,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管理意識較強的和科技水平較高的企業、專業合作社、中介組織,引領廣大農民養殖戶和生產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使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及生產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
一是龍頭企業不斷發展。近年來,山西省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吸引省內外龍頭企業,省內煤焦民營企業轉向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產品加工、畜禽養殖,使畜牧業的企業化、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到2009年,全省已發展各類養殖、加工企業9 000 余個,扶持和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100 余個,涌現了山陰古城、永濟粟海、文水大象、平遙牛肉集團、平遙龍海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了山西省畜牧業現代化建設的領頭羊。
二是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不斷涌現。隨著畜牧業快速發展,廣大農民養殖戶、加工企業、經營能人根據生產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成立了養殖合作社、中介組織、行業協會,使畜牧業生產走上了有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競爭的發展道路。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已發展各種畜禽養殖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近700個,有力地推動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三是畜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畜產品優勢區產地市場、畜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為主體的市場體系,實現了畜牧業生產與市場的對接,拉動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全省畜產品生產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區域布局,提出并實施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工程,加快了全省畜牧業協調發展和畜產品優勢區域建設。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朔州、太原為主產區的乳品生產優勢區,以晉中和運城為主產區的肉牛生產優勢區,以太行山和晉西北為主產區的肉羊生產優勢區,呂梁山沿黃河24 縣為核心的絨山羊產業帶,以太原盆地、上黨盆地為核心的豬雞生產優勢區。優勢區域的形成,為山西省畜牧業生產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也為畜牧業各產業、全省不同地區畜牧業協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防止畜禽糞便污水嚴重污染農村生態環境,危及人民身體健康,防止因牛羊過度放牧,破壞生態植被,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山西省省委、省政府頒布了“禁牧令”,并積極推廣環保生態型養殖,使養殖業既實現了快速發展,又使環境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山西省畜牧業走上了生態環保型發展道路。一是大力發展養殖小區。引導中小型規模養殖戶向小區養殖轉變,使養殖業生產區與村民居住區分離,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的衛生環境。二是推廣沼氣工程。在大型養殖企業、專業養殖場,如奶牛場、養豬場等實施沼氣工程,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沼氣,達到降低養殖場污染,生產清潔能源,方便村民生產生活,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三是發展舍飼養殖和半舍飼養殖。這樣有效地保護了天然草地等自然植被,為恢復自然植被,再造秀美山川新山西創造了條件,也為農民增收,畜牧業發展開創了一條具有山西省特色的生態養殖發展道路。
雖然山西省在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現畜牧業又快又好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縱觀幾年的發展歷程,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8 個方面。
在畜牧生產方式轉變上,目前國家和各省市政府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小區建設、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環境保護、服務體系建設、名優特畜產品開發、畜產品優勢區域建設等方面也缺少具體的規定。在生產方式轉變上,各地畜牧業發展不平衡,畜牧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建設標準不一致,扶持重點和對象不相同,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使現代畜牧業建設受到了一定影響。
近年來,雖然政府對畜牧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是畜牧業的產業地位、發展速度與其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建設的貢獻相比,極不相稱。而且畜牧業的投入大部分用于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全省近四分之三的縣市區因缺少資金扶持使畜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以開展,規模養殖戶(場)和企業生產設施不能改造,生產工藝及技術不能更新,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進展緩慢,嚴重影響了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的中南部畜產品主產區的建設和太行山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畜牧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山西省在發展規模養殖,建設養殖小區和專業養殖場過程中,基本上能夠引進和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生產工藝和新技術新成果,使新建的小區、專業養殖場走上了符合現代畜牧業生產的規范養殖道路。但在一些市縣,由于缺乏小區建設的經驗和先進的生產理念,尚未研究出完整系統的現代養殖綜合配套技術,因而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場和養殖小區(園區)養殖變成了簡單的集中養殖。由于缺乏優良的品種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服務常常不能到位,生產的產品混雜多樣、質量低下、效益不理想,嚴重地影響了全省畜牧業由傳統的散養放牧到養殖小區、園區和專業養殖場的轉變和發展進程。
隨著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的穩步推進,畜牧業規模養殖、小區養殖、專業場養殖、專業村和專業鄉養殖迅速發展,為山西省畜牧業經濟乃至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畜牧業生產能力打造了新的平臺。但畜禽養殖,既是變廢為寶、生產優質畜產品的過程,也是向周圍環境排放廢棄物的過程。隨著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漸突出。雖然對畜禽養殖場糞尿處理已有成功的經驗和技術,如有機肥生產技術、沼氣生產技術,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資金支持,只有少數大型養殖場能達到環保型生產,大部分養殖場只能做到簡單的堆放處理,使糞便污水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成為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雖然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受到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仍不適應畜禽規模養殖、小區養殖、專業場養殖快速發展的需要。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為基層畜牧業快速發展服務時,在品種改良、技術推廣、信息服務、防疫保障、飼養管理等方面很難提供系列化、全面配套和及時的服務。特別是新建小區、養殖大戶、專業養殖場,在沒有配備相應的技術人員的情況下,雖然在飼養數量上達到一定規模,但因飼養品種落后、生產工藝落后,生產的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造成生產成本較高、經濟效益不佳,很難抵御市場風險、防疫風險和自然風險,嚴重影響了規模養殖的健康發展。
在養殖小區建設和運行的過程中,盡管一些小區的建設和運行依托于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合作社、養殖企業和村委會進行管理,但由于小區普遍實行分戶管理,大部分農戶和養殖小區的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很難在飼養品種、生產工藝、飼草料貯備、生產產品等方面實現統一。因此,小區養殖農戶的生產經營狀況參差不齊,小區內的養殖戶常常在市場需求旺盛、生乳價格較高時積極進入小區養殖,在市場需求低迷時又退出小區養殖,使小區圈舍設備和一些生產設施閑置,嚴重影響了小區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
由于我國在養殖小區和專業養殖場建設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和省里對小區圈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套、生產工藝、飼養管理、防疫衛生、生產產品等缺乏統一和明確的標準,加之一些地方在園區建設上缺乏經驗,使小區存在著硬件設施和軟件建設不配套,飼養的品種和生產工藝不配套,飼養的規模和經營管理不配套,生產的產品和市場需求不配套等問題,出現了“養殖小區建設的多,正常運行的少;農戶進入的多,真正賺到錢的少”的現象。有的小區和農戶甚至因生產投入多,產出效益低,出現賠本甚至倒閉的現象,使一些農戶對小區養殖產生了疑問,影響了小區建設的穩步推進。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山西省涌現出相當一部分養殖和加工龍頭企業,在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組織農戶參與市場競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因山西省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實力較弱,缺乏自己的拳頭產品、知名品牌和穩定的生產基地,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還比較弱。加之,一些龍頭企業市場營銷渠道不暢,開拓市場的能力有限,往往市場的波動使其自身難保,有的甚至把市場風險轉嫁到廣大養殖戶頭上,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龍頭企業這種生產經營不穩定的狀況,造成了畜牧業生產的不穩定,也影響了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穩定推進。在大部分市縣還存在龍頭大、基地小,有龍頭、沒基地,或有基地、沒龍頭的情況,龍頭與基地脫節,農戶養殖與市場脫節,畜產品生產與加工脫節,使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規模養殖農戶各自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畜牧業內部各個環節如畜禽養殖、產品加工、技術服務、基地建設等不能協調發展,嚴重地影響了畜牧業的穩定發展。
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是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要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建設現代畜牧業,必須由政府制定明確的扶持政策,加快對畜牧業發展的引導、管理和扶持。在畜牧業養殖小區建設上,各級政府要根據國家政策,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解決好畜牧建設用地問題以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生產設施配套、畜禽品種更新、生產技術推廣、重大疫病防控、畜禽產品銷售、畜禽污染物處理等方面針對不同養殖場情況進行扶持,把養殖小區建設和運行納入規范化建設、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從全省畜牧業發展的全局來看,各級政府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在畜牧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扶持畜牧業發展,加大對規模養殖大戶、養殖小區(園區)、專業養殖企業(場),畜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產銷中介組織,畜產品銷售市場、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社會化服務組織、畜產品優勢產區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山西省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社會化服務能力、畜產品加工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山西省畜牧業生產實踐證明,發展畜禽養殖大戶、養殖小區(園區)、專業養殖場(企業)、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畜產品優勢區是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的最佳載體和有效途徑。山西省要穩步推進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持續提升畜牧業集約化生產水平和發展水平,離不開政府的投入支持,銀行的貸款扶持,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投資建設和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的參與。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適當調整現有資金投向,向支持以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為代表的規模養殖傾斜,加大對小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山西省應制定專門的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到山西省投資建場(廠),提升畜牧業生產水平和加工能力。同時,應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養殖大戶和民間資本,采取合作生產、股份制經營等形式興辦養殖小區、專業養殖公司,組織和帶領廣大農民發展集約化養殖,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條,開發名優特新產品,進一步加快山西省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進程。
基層畜牧獸醫服務體系是確保畜牧業產業安全、畜產品安全和全社會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環節,是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畜牧業,實現畜牧業集約化飼養、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證。目前,由于山西省的基層畜牧獸醫體系建設滯后,服務功能單一,服務能力有限,很不適應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從畜牧業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民增收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手,高度深化畜牧業發展,扶持基層服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山西省在動物防疫保護體系、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畜產品安全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擴展服務功能和范圍,以滿足畜牧業快速發展對政府和社會提出的多樣化、系列化服務的要求。同時,要大力扶持和發展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中介組織、經紀人、民間技術服務組織、生產和加工企業、專業市場,鼓勵和支持這些社會服務組織組織農民進行生產,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幫助養殖戶和養殖企業銷售產品,提供市場信息,進一步發揮社會服務組織和個人靈活、自由、高效的服務作用,為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畜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隨著畜禽規模養殖和小區養殖的蓬勃發展,畜禽糞尿處理和環保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畜禽糞尿污染已成為繼化肥、農藥等化學品污染,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之后的又一污染來源。因此,發展生態環保型養殖,減少和消除畜禽糞尿污染水質、空氣和土壤,避免糞尿中病原微生物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交叉感染,是改善農村衛生環境的必要措施。在發展生態環保型養殖上,一要扶持耕地種草、圈舍養殖等現代農牧相結合的農業生態生產體系建設,使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形成“糧食多→飼料多→畜禽多→肥料多→糧食多”的良性循環,促進農村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二要實施沼氣工程,為畜禽養殖小區、專業養殖場科學無害化處理畜禽糞尿,開發生物能源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使畜禽養殖小區、專業養殖場的糞尿等廢棄物得到科學開發,為農村居民生活提供清潔能源和種植業生產所需的有機肥料。
現代的畜牧業生產方式,要以現代的科學技術為依托,將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無害化處理、環境調控等先進技術進行優化集成、組裝整合、配套實施。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現代畜牧業生產中的科技顯示度。本研究探索建立三大技術體系,以保障山西省畜牧業實現又快又好和可持續發展。
以科技進步為先導,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貢獻率,在科學研究和動物養殖業生產的組織實施方面主要圍繞4 個方面進行:
一是,提高優種覆蓋率,充分發揮優種畜禽的遺傳特性,增加優質產品的種類和數量。
二是,科學飼養管理。采用先進的同期發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使用中草藥、酶制劑和生物制劑等高效飼料添加劑,通過科學飼料配方、精準飼養、直線育肥等現代飼養管理,達到提高畜禽繁殖力、飼料報酬、日增重、產蛋率、產肉率等生產性能的目標。
三是,采用環境調控技術,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密度等,做到經常打掃,保持牛場特別是牛舍的清潔、干燥。
四是,減少畜禽養殖場和小區有毒有害氣體的含量,為動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防止動物疫病發生,提高養殖效益。規模養殖場應經有關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進行動物防疫條件審核、審批并驗收合格,頒發《動物防疫合格證》后,方可投入使用。規模養殖場法人為動物防疫工作主要責任人,應認真組織做好各項動物防疫制度的落實工作。商品畜(禽)實行全進全出或實行分單元全進全出制飼養管理。規模養殖場嚴格按照規定的畜(禽)免疫程序進行疫苗免疫,生產區內禁養其他動物,堅持自繁自養,必須引進時,應從非疫區取得《動物防疫合格證》的種畜(禽)場或繁育場引進經檢疫合格的畜(禽)。畜(禽)引進后,應在隔離舍隔離觀察2 周以上,健康者方可進入健康舍飼養。患病畜(禽)應及時送隔離舍,進行隔離診治或處理。
規模養殖場應嚴格按照消毒規程進行場地消毒。生活區,包括辦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圍環境,每月大消毒1 次。生產區正門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換池水、池藥2 次,保持有效濃度。進入生產區的車輛必須徹底消毒,隨車人員消毒方法同生產人員一樣;更衣室每周末消毒1 次,工作服在清洗時消毒。
規模養殖場應嚴格按照動物無害化處理規程進行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應在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下進行。無害化措施以盡量減少損失,保護環境,不污染空氣、土壤和水源為原則,無害化處理的方式一般為高溫、深埋和銷毀。采取深埋的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在感染的飼養場內或附近,遠離居民區、水源、泄洪區和交通要道,對污染的飼料、排泄物和雜物等物品,也應噴灑消毒劑后與尸體共同深埋。無法采取深埋方法處理時,采用焚燒處理,焚燒時應符合環境要求,對畜禽糞便要采用生物發酵、沼氣技術等進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