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縮寫,直譯為奶牛牛群改良,又稱為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它是提高奶牛牛群管理水平和生奶質量水平的有效工具,是奶牛育種工作的基礎,評估公牛遺傳素質最重要的數據來源,也為乳業科學研究提供了準確的數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牛奶的需求量也迅猛增長,奶業已成為目前中國突出發展的產業。我國奶牛總體遺傳水平相對較低,育種基礎工作較差。DHI是牛群遺傳改良的基礎,是改善牛群素質,提高泌乳能力和增加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這個系統對每頭奶牛產奶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檢測,有了這些信息,牛場的管理者和具體操作人員將可以更明智地就有關飼養、育種和管理問題做出抉擇;可以利用科學的飼養管理和最經濟的投入獲得高產的奶牛、優質的牛奶、奶牛的健康和良好的繁殖能力;可以實行科學的、規范化的飼養,不斷提高奶牛場的效益。DHI已成為奶牛牛群改良科學化、規范化的標志。
國外奶牛業發達的國家,如加拿大、美國、荷蘭等,均運用這一先進技術來為奶農服務,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奶牛的單產水平均已達到9 000~10 000 kg。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也開展了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工作,至今,已初具規模,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了十幾個測試點。湖南的DHI測定工作起步于2003年,于2008年正式啟動測定工作。在這幾年的測定工作中,DHI報告對評價牛場的科學化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促進了湖南省奶牛業的發展。
日產奶量、乳脂肪率、乳蛋白率、乳糖、非脂固形物、總固體含量、體細胞數(SCC)。
26~33 天。
所有泌乳奶牛在產后1 周開始檢測。
所取的樣為每天2 次或3 次,擠奶量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如果一天擠3次奶,則早中晚3 次比例為4∶3∶3;如一天擠2 次奶,則早晚2 次比例為6∶4。
40~50 mL。
含防腐劑的奶樣在冷藏(2~7 ℃)下安全存放7 天;若無冷藏條件,加了防腐劑的奶樣在室溫下能安全存放4 天。
乳成分是依據紅外原理,根據各成分對紅外吸收程度的不同而進行分析。體細胞測試是將奶樣稀釋,細胞核染色,然后通過電子顯微鏡自動計數而得。

產奶報告、牛群管理報告、干奶報告、綜合損失表、體細胞追蹤表、牛群分布統計表等。
DHI報告中提供奶牛當月測試日的所有相關信息,有當天產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體細胞數、奶損失、305 天預計產量;還有高峰奶量、高峰天數和上月信息追蹤等,為牧場管理提供第一手數據。
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工作首先需要收集奶牛的基礎數據(系譜、胎次、產犢日期、出生日期、干奶日期等),然后輸入電腦中備案。其次是每月采集一次泌乳牛的奶樣,測定日產奶量、乳成分、體細胞等數據。在參加DHI測定的牛場中,有2 家牛場的奶牛記錄體系較雜亂,沒有專門的統計人員管理,奶牛的生產記錄、飼養管理都較差。于是,對他們進行了DHI測定工作培訓,并指導他們如何整理奶牛的生產記錄。參加DHI測定工作2年多來,他們逐步完善了牧場中奶牛的生產記錄,為牧場科學化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礎。
開展DHI測定工作的前提是,要對參加測定的牛群的基礎數據進行統計。于是,結合品種登記工作,于2008年、2009年逐步對湖南省奶牛集中的地區(常德、長沙周邊地區以及城步縣)開展了奶牛數據的統計工作,對各牧場奶牛進行了品種登記。通過各牧場參加的DHI測定工作,可以正確衡量個體牛的生產性能情況,以便進行奶牛良種登記,加速奶牛業的發展。
在湖南省,除了奶牛原種場使用擠奶廳式擠奶外,其它的牧場大部分采用管道式擠奶,還有一些使用手推式擠奶。對于使用管道式和手推式擠奶的牧場,管理好的牧場可能每月測定一次每頭奶牛的日產奶量,但很多牧場為了減少麻煩或沒有設備,都未能測定每頭奶牛每月的具體產奶量。這樣牧場的管理只能是籠統化的,對于產奶量高的牛未能進行特殊的照顧,使得產奶量達不到高峰,或者產奶高峰延后,這樣對牧場的經濟效益就有了很大的影響。通過DHI,使得每個牧場的每頭奶牛的產奶量都清晰可見,這樣便于牧場進行分群管理,而且可以通過不同月份奶牛的產奶量變化,來衡量本月牛群的管理水平。在望城白箬鋪奶牛場,通過DHI測定,奶農清楚了每頭牛的產奶量,根據產奶量飼喂精料,避免了盲目飼喂飼料,即每頭奶牛的喂量相差不大的現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奶量,平均產奶量由每天16.8 kg提高到18.3 kg,提高了8.93%。陽光乳業二牧場的產奶量由每天18.12 kg提高到了18.75 kg,提高了3.48%,高產牛群產奶量由每天27.86 kg提高到了29.21 kg,提高了4.85%。
首先,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是衡量牛奶質量的重要指標,高乳脂率、高蛋白率是牛奶品質良好的標準,在湖南省的乳品加工廠,主要以乳脂率、乳蛋白率來制定生奶的銷售價格。其次,能夠生產高乳脂率和高蛋白率生奶的奶牛可用于選種,培育高性能優良奶牛。最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可以提示出奶牛的營養狀況,日糧的配合是否合理以及奶牛的健康狀況等。
在對奶農進行DHI測定的培訓過程中,很多奶農就提出了牛群乳脂率、乳蛋白率較低或不平衡,奶價上不去,嚴重影響牧場經濟效益的問題。通過DHI測定,他們對牛群及個體牛進行了調整:①對牛群進行了分群飼養,按產奶量飼喂精料,調整不同泌乳階段的精粗比;②調整日糧營養水平,改變了飼喂方式(由原來的先精后粗改為后來的先粗后精再粗);③加強了干奶牛的飼養管理;④檢查牛只是否存在瘤胃酸中毒等。經過幾個月的調整,對于那些乳脂率、乳蛋白率低的牛群,其總體乳脂率、乳蛋白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奶牛原種場的全群脂蛋比由偏低(1.08)逐漸轉變為正常(1.13)。
SCC的高低表明了牛只的乳房健康狀況:臨床乳房炎、隱性乳房炎或健康。臨床乳房炎是肉眼可見的,會明顯影響奶牛的產奶量;而隱性乳房炎是肉眼無法覺察的,只有通過測試才能了解隱性乳房炎的存在。隱性乳房炎有較強的傳染性和危害性,不僅可引起產奶量的潛在損失,影響乳制品的貨架期、牛奶的口感和風味,也可能發展成臨床乳房炎。參加DHI測定工作的幾個牧場,通過DHI報告,得知了每頭奶牛不同泌乳階段的SCC后,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治,如及時改換擠奶設備零件,對新進擠奶員進行培訓,采用一頭奶牛一塊毛巾,雨天及時清理糞便,中西藥綜合治療等,大大降低了乳房炎的發病率。對于那些通過各種措施均無法降下來的頑固性乳房炎奶牛,及時進行了淘汰,以免傳染給其它奶牛。通過采取這一系列措施,各牧場的體細胞數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效地控制了隱性乳房炎、臨床乳房炎的發生和發展,確保了牛只乳房的健康,從而提高了生奶的質量和產量,為牧場增加了經濟效益。
奶牛是怕熱不怕冷的動物,奶牛夏季受到熱應激時首先表現為產奶量的下降,通過每個月的DHI報告,可以及時發現個體奶牛所受到的應激程度。在湖南省,人們一直認為奶牛在6、7、8月時才受到熱應激的影響,而通過DHI報告可以看出,奶牛在4月底或者5月初,天氣驟然變化時就已經開始受到了熱應激的影響,在9月初也仍然受到熱應激的影響。生產實踐中,在奶牛開始受到熱應激影響時(5月前后),就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注射流行熱疫苗,調整日糧結構,增加飼料的營養濃度,飼喂營養舔磚,在日糧中添加中草藥、氯化鉀等;再根據DHI報告中的各項指標(產奶量、乳成分、高峰產奶量等),可以制定出最佳的緩解熱應激的方案。另外,從DHI報告數據和生產實踐中發現,青年頭胎牛在夏季受到的熱應激程度較大,尤其是夏季及夏季前1~2 個月產犢的,產奶量、乳成分以及高峰產奶量和高峰日會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影響胎次和泌乳量。根據這種情況,對牧場的生產管理進行了指導,盡量避免青年牛夏季產犢,或者改善青年牛的飼養管理條件,使其產犢時達到正常的體重及體況,減少夏季產犢時帶來的經濟損失。
DHI測定工作在湖南省正式開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DHI所收集和提供的數據最為原始,也最為直觀,為牧場提供了基礎信息,使牧場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其所反映的信息,密切注意牛群的狀態,及時作出反應,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奶牛產奶量和質量,減少乳房炎的發病率,為牧場增加了經濟效益,提高了奶農的積極性,也促進了湖南省奶牛業的發展。
[1]竇紅. DHI在天津奶牛業中的應用. 中國畜牧獸醫,2004(9):4-5.
[2]劉秋云,李燕,宋來興,等. DHI體系在牧場中的應用. 養殖與飼料,2004(8):17-19.
[3]劉振君,黃毅,張勝利,等. DHI報告在高產奶牛群的應用. 中國奶牛,2007(3):21-24.
[4]石璞等. 奶牛DHI中的體細胞測定與牧場管理.中國奶牛,2007(6):22-24.
[5]孫乃峰. 淺談DHI測試報告中體細胞數(SCC). 中國奶牛,2008(4):63-64.
[6]田雨澤,竇紅,姚金良,等. DHI(奶牛牛群改良)技術與應用. 中國奶牛,2004(4):33-34.
[7]楊茂全. 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在奶牛生產中的應用. 石河子科技,2007(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