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倉 良
(寧夏秦楊風濕病醫院,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滿城南街20號,750011)
論 壇
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診療思路探討
楊 倉 良
(寧夏秦楊風濕病醫院,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滿城南街20號,750011)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較難治愈。本文中,作者以“毒邪致病證”為理論基礎,結合臨床實踐及體會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其難治的原因,并提出了從毒論治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診療思路。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藥療法;從毒論治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癥性的自身免疫病,其中部分RA患者經非甾體抗炎藥和2種以上抗風濕慢作用藥治療6個月以上或1種抗風濕慢作用藥治療1年以上,病情仍處于活動狀態,現將其稱之為“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RRA)[1]。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RRA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顯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優勢和前景[2]。筆者曾以“毒邪致病論”為理論基礎,對RA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做了探討[3],本文則在此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及體會對RRA的病因、病理、病機及難治的原因做一探討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診療思路。
1.1 外感風寒濕熱毒邪是RA發病的基本病因 中醫很早就認為RA的發生與“毒邪”有關。如唐·孫思邈《千金方》說“夫歷節風著人……此是風之毒害者也”,唐·王燾《外臺秘要》亦贊同此說:“白虎病者,大都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致……。”歷節風及白虎病的臨床表現均類似于現代醫學中RA,可見中醫早在幾千年前已將RA歸為“毒邪”致病的范疇,并認為風寒暑濕毒邪及虛是導致RA的基本病因。凡“毒邪”致病,其致病性的強弱主要取決于毒邪對生物體造成損害的能力,即毒力或毒性,毒力愈強,所導致的疾病愈重,治療愈難;毒力愈弱,則所導致的疾病愈輕,治療愈易。這也就是臨床所見,同為RA,有明顯難治性和非難治性之分的緣故。
臨床發現,RA罹患之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歷史,其纏綿難愈及反復發作,亦多與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有密切關系。有資料證實這些感染多由細菌、支原體、分枝桿菌及病毒等所致,其中EB病毒、逆轉錄病毒、巨細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單純皰疹病毒、風疹病毒等的感染可能是RA最主要的直接病因,一種或多種病毒作為觸發在宿主易感染基因的基礎上而起始發病[4-5]。
1.2 先天稟賦不足及虛毒內生是RA發病之病理基礎 中醫認為,所有疾病的發生,均是“正”與“邪”相爭的結果,都存在“正氣虛”與“邪氣盛”的病理機制,RA的發生亦不例外。如《靈樞·百病始生》提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諸病源候論》曰:“此由血氣虛弱,受風寒濕毒氣,與血并行于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可見痹癥的發生均是在正虛的基礎上而發病。從現代研究來看,RA的發病與基因HLA-DR4有密切關系,HLA -DR4陽性者,患RA的相對危險性是陰性者的5~7倍。DR4被認為是RA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性基因[3]。研究還發現抗原遞呈細胞MHCII類分子結構異常與RA的易感性和炎性密切相關;這些易感基因為RA發病的重要遺傳標志,提示先天稟賦不足是RA發病的內在病理基礎。
1.3 內生痰、瘀毒邪是RA最基本的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外來毒邪進入人體后,如留戀日久未去,必對肌體造成進一步傷害。如風寒日久,內合于肺,影響肺之氣化,使肺氣郁閉,肺津不布,凝而為痰;熱邪侵襲日久,煎熬津液,凝煉為痰;濕邪侵襲日久,殃及中焦,困遏脾陽,影響水液運化,水濕停蓄,聚而成痰,如林佩琴《類證治裁·痹證》曰:“痹者,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可見痰濁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產物,也是痹證的必然結果。
從RRA的實驗室檢查所見,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異常改變,此即中醫所謂內生之毒。如血沉增快,大于65mm/h,并有各種自身抗原及自身抗體的產生,這些抗原及抗體,均應屬于內生毒邪。外來毒邪(抗原)通過內生毒邪(抗體)在先天稟賦(遺傳)不足基礎上引起自身免疫應答反應造成本病的發生。
2.1 慢病毒感染是RA難治的首要原因 感染因素是導致RA發病的直接原因已逐漸被醫學界所認同,其中EB病毒感染可能是RA發病的主要病原體,已有較多證據支持。筆者統計我院136例住院RRA患者,其中86例(86/136,占63.24%)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的歷史;110例(110/136,占80.73%)發病期間有病毒性發熱特征(即逐漸發熱、逐漸退熱);國外亦有人認為慢病毒感染可能是RA難治的原因之一[6]。既屬病毒感染,病毒本身所具有的細胞內寄生和變異性的特征,必然影響對其的有效治療,加之目前尚無對病毒有特效的藥物,而且RA的病毒感染多為多種而非單種,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對其的治療,造成難治。
2.2 使用糖皮質激素誤治是RA難治的又一重要原因 既然感染因素可能是RA發病的直接因素,那么,抗感染理應成為本病病因性治療的首要措施,可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并未將抗感染作為常規措施,相反有些醫生或患者為了取得暫時性效果,大劑量或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而糖皮質激素能明顯影響機體對病毒的抵抗力,故使用后會適得其反。同時,由于糖皮質激素與免疫細胞結合后,對機體的免疫系統起抑制作用,可使免疫細胞凋亡,胸腺、淋巴結萎縮,免疫活性細胞功能幾乎全部處于被抑制狀態,這種結果對細菌或病毒的繁殖和擴散有利,而對病情不利;同時細菌或病毒還會產生耐藥性,因而使病情更加纏綿難愈。筆者統計我院自2006年以來RA住院患者,其中符合難治性RA診斷標準的患者有136例,經對病史詢問,有110例患者肯定使用過激素,10例患者可能使用過激素,16例患者尚不能確定是否使用過激素。其中部分患者病初血沉并不高,但使用糖皮質激素后血沉逐漸增高,且達到100mm/h以上。而血沉是判斷RA活動及病情輕重的重要參考指標,說明使用糖皮質激素后的確可使病情加重,使非難治性RA轉變成難治性RA。
2.3 存在難治性基因或耐藥基因 有學者發現,等位基因兩條均為DRB*D4基因的患者100%出現類風濕結節,而等位基因中僅有一條DRB*D4表達的患者59%出現類風濕結節,兩者對重要器官或系統的累及率分別為65%和11%。這說明基因也決定著病情的輕重和預后。Gran zeben等也觀察到GR4陽性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高,關節破壞發生早,關節外表現多,預后差,而這些均為危險因素或稱影響預后因素[4]。此外,部分患者亦存在耐藥基因,慢作用藥DMARD的療效與RA的不同亞型、個體差異明顯相關,如有人研究發現我國患者MTX藥代動力學參數個體差異較大,實行個體化給藥方案可提高療效,并能有效降低劑量依賴的藥物不良反應[7]。說明患者的耐藥基因因素也是RA難治原因之一。
3.1 中西醫結合,去“毒”為要 RRA既屬難治范疇,且多為失治、誤治而來,若單用某藥、某法進行治療,往往療效不佳,甚至會錯失良機,加重或加速患者的致殘及病情加重,故RRA的治療,應遵循“中西醫結合,諸療法并用”的治療原則。雖然中西醫屬于兩個不同的認知體系,但各有優缺點,故應互補長短;以其病因而論,無論是中醫之“毒邪”致病學說,還是西醫之“感染”學說,其結合點應是一致的,即“毒”字。病原微生物以其“毒素”致病,毒邪以其“毒力”致病,故治療以“祛毒”為要務。一般而言,西藥抗菌、殺菌力強,見效快;而中藥抗病毒作用強,療效持久,因此在病因治療上,主要強調中西醫的抗菌、抗病毒藥聯合使用,以加強其協同作用。經過一階段聯合使用后,若血沉仍持續不降,病情不緩解,則適當使用甲氨喋呤、環磷酰胺、柳氮磺吡啶等;同時要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作用,配以調節、解毒、遏制、攻毒的藥物,使毒邪得到抑制或殺滅或排出體外,使邪去病安。
3.2 狠抓早期,以防毒“變” 現代研究發現,RA患者的骨破壞多發生在RA發病后的1~2年,而RRA的病程按認定標準應在半年以上,此期的病理改變多為關節滑膜、血管的改變,故一旦確診為RRA,就應爭取時間,減少或延緩骨破壞,應毫不猶豫的進行聯合用藥。筆者提倡“下臺階”方案,即在一開始就應用中西醫結合的聯合方案。1)首先應選擇1種抗菌素(如青霉素、頭孢類),1種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及1種中成藥制劑(如清開靈、穿琥寧、板藍根注射液等)靜脈滴注或肌肉注射;2)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選用解除、祛除毒邪為主的中藥方劑或中成藥,以抑制毒邪對機體的損害;3)根據個體化原則,在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適當使用甲氨喋呤、環磷酰胺、柳氮磺吡啶等抗風濕藥。一般經上述方法治療1~2個月,多能將病情控制。病情控制的主要觀察指標應以化驗“血沉”為準,即血沉降至正常,所有的抗菌素、抗病毒及慢作用抗風濕藥即可停止使用,單用中藥或中成藥進行維持,待病情穩定,癥狀及體征消失半年以上未反復者即可停止藥物的使用。
3.3 重視中期,遏毒為“先” 以臨床研究所見,一般RRA在1~2年或以上即進入中期,此時病理改變,以關節軟骨的破壞及關節軟骨侵蝕為主。此期應屬中醫痰毒證及瘀毒證,或痰瘀互結階段;所以,此期的治療亦十分關鍵,若治療得當,病勢即可得到逆轉,骨質破壞得到遏制,對預后有利。在治療上除遵循上述對早期RRA治療原則外,使用慢作用抗風濕藥應增加到2種或3種,且療程應更長一些,一般應治療2~3個月,待血沉降至正常后,可以按先撤抗菌、抗病毒藥,再撤慢作用抗風濕藥的順序,逐步減少藥物的品種及用量,僅堅持用中成藥繼續維持療程,鞏固療效即可。
3.4 補救晚期,攻擊“頑”毒 若病程達3年以上,骨破壞又很明顯,關節已融合或脫位,此即進入RRA的晚期,屬中醫毒邪與痰、瘀及臟腑的諸虛相合階段,且以虛虛實實為基本病機。此期患者所感受的毒邪多為頑固耐藥之邪,故治療當以殺菌、抗毒、攻毒、調理為主,在保持抗菌、抗病毒方案不變的前提下,注重中醫的辨證論治,以毒攻毒為主,可選用蟲類藥、蛇類藥及其他動物藥進行補虛攻毒,同時,由于此期多局限于大小關節,應側重局部的理療、外治和針灸等。由于此期多合并虛及其他并發癥,所以慢作用抗風濕藥則應只選一種。同時還應適當配以有修復骨質破壞的藥物如露蜂房、烏賊骨等,輔西藥“云克”以對損傷的骨質進行修復;同時還可適當配用胸腺肽、轉移因子等生物制劑。值得強調是,處于晚期的RRA患者的病情多更加復雜,合并癥多,體質差,胃腸功能不好,故不能急于求成,應治療3~5年或以上為宜。
[1]林星,蔡建華,陳平,等.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現代診斷與治療,2002,13(5):284.
[2]楊倉良.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中西醫結合研究概況.江西中醫藥,2008,(5):78-80.
[3]楊倉良.從“毒邪”論治類風濕關節炎.中醫雜志,2007,(12):1141-1142.
[4]孟濟明,鄒和建.2005結締組織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09-311.
[5]左曉霞,陶立堅,高潔生.凱利風濕病學,下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56-857.
[6]LorijA.Infectionandrheumatoidarthritis.Guiltbyassociation.JRheumm,2000,27(3):564-565.
[7]冉國俠,李紅健,李江偉,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MTX的群體藥代動力學.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1,17(2):125-128.
(2009 -04 -01 收稿)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Yang Cangliang
(Ningxia Qinyang Rheumatoid Hospital,Add.:No.20,Mancheng South Street,Jinfeng District,Yinchuan,Ningxia Province;Post code:750011)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type ofautoimmune diseases,and difficult to recover for some patients.In presentarticle,based on‘pathogen causing disease/syndrome’theory,the author discusses his clinicalexperience on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nalyzes reason for being refractory,and proposed a pathogen oriented wa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oid arthritis/Chinesemedical treatment;Pathogen oriented treat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