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華 劉瑩瑩 付 雨 曹俊巖
(成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橋路37號,610072)
吳克明運用艾附暖宮丸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驗案1則
鄭俊華 劉瑩瑩 付 雨 曹俊巖
(成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橋路37號,610072)
原發性痛經/中醫藥療法
中醫藥古文獻中有關于痛經的論述,如《諸病源候論》首立“月水來腹痛候”,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痛經以實證居多,而虛證較少,亦有證情復雜,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夾雜者,本篇只論述關于虛實夾雜之寒凝血虛證的痛經。我們在跟隨導師吳克明教授實習期間,運用艾附暖宮丸加減治療本病證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某,女,18歲,學生,無性生活史。2009年7月18日初診。因“經行腹痛4年,加重伴月經量少1年”就診。患者訴平時月經規律,14歲初潮,6~7/28~31d,量中,色紅,無異味。4年前初潮時經行腹稍痛,腹痛能忍,不影響學習,未予重視。1年前經行腹痛加重,影響學習,出現在經前12h,以行經第一日疼痛最劇,持續2~3日緩解,疼痛呈痙攣性冷痛,伴月經量少、色淡紅、偶夾血塊、肢冷、頭暈、乏力,嚴重時面色發白、出冷汗,偶服止痛藥效果欠佳,故前來就診。LMP 6.25~5天,小腹冷痛,喜按喜溫,得熱痛減;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伴腰酸,面色白,頭暈,乏力,食欲差,經期喜食冷飲,納眠可,二便調,脈沉澀,舌淡紅苔白;輔助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痛經。辨證:寒凝血虛證。治則:溫經散寒,養血調經止痛。方藥:艾附暖宮丸加減。艾葉15g,炒香附15g,黃芪30g,當歸12g,白芍15g,川芎12g,肉桂5g(后下),炒川續斷20g,巴戟天20g,臺烏藥15g,延胡索15g,白芷12g。4劑,水煎服,2日1劑,即日起連服8日,并囑患者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禁食生冷。
2009年8月19日二診:服上方4劑后,經期小腹冷痛減輕,月經量較前略增多,頭已經不暈,食欲好轉,但有腰酸,伴有經前略腹脹,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略沉。繼用上方加菟絲子20g、枳殼15g,4劑,水煎服,2日1劑,經前5日始服。囑患者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禁食生冷,保持心情舒暢。
2009年9月20日三診:服藥后,8月25日行經,經前乳房不脹,經期略微有些腹痛,月經量較前明顯增多、色紅,面色紅潤,舌紅苔薄白,脈微而滑。訴經期注意保暖,禁食生冷。為鞏固療效繼服前方4劑,隨訪半年,未見復發,臨床治愈。
原發性痛經的發生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高有關,研究表明痛經患者子宮內膜和月經血中PGF2a和PGE2含量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尤其是PGF2a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經的主要因素[1]。
中醫學認為痛經其病位在子宮、沖任,以“不通則痛”“不容則通”為主要病機。之所以伴月經周期而發,又與經期及經期前后特殊生理狀態有關。未行經期間,由于沖任氣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足以引起沖任、子宮氣血瘀滯或不足,故平時不發生疼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泄溢,氣血盛實而驟虛,子宮、沖任氣血變化較平日急劇,易受致病因素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容而痛。經凈后子宮、沖任氣血漸復則疼痛止。但病因未除,素體狀況未獲改善,則下次月經來潮,疼痛又復發[2]。
本案例患者稟賦素虛,精血不足,經后血海空虛,子宮、沖任氣血失于濡潤;加之經期感受寒邪,寒克沖任,與血相搏,流注沖任,蘊結宮中,氣血失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子宮、沖任氣血壅滯更甚,虛實夾雜,使之經行腹痛。用艾附暖宮丸加減以溫經散寒,養血調經止痛。本類中藥具有改善患者盆腔血流波形、波幅、血灌流量、兩側波幅差、流入時間指數等血流動力學作用;甲皺毛細血管的形態、流態、袢周狀態呈現的微循環障礙也隨著臨床癥狀的緩解而隨之得到改善。臨證加減:若出現寒凝氣閉,痛甚而厥,四肢冰涼,冷汗淋漓,加附子、細辛回陽散寒;小腹墜脹或二陰墜脹不適,加柴胡、升麻行氣升陽;若見經色暗而有瘀塊,加五靈脂、蒲黃;若見腰骶酸痛,加菟絲子、桑寄生。中醫藥治療痛經立足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結合個體差異,不僅療效肯定,毒性小,還可減少西藥副作用。
[1]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24.
(2009 -10 -26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