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少 聰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4級七年制,廣東省廣州市機場路12號大院,510405)
自擬三通湯臨床應用體會
張 少 聰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4級七年制,廣東省廣州市機場路12號大院,510405)
@自擬三通湯
筆者近年臨證常以通利三焦為法,自擬三通湯應用于臨床各科,療效較滿意。茲不避鄙陋,介紹三通湯臨證淺得如下。
少陽三焦為津氣運行之通道,功在運行水液、元氣。《中藏經·論三焦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1]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可見,臟腑形骸得以獲陽氣溫煦及陰津濡潤,均須憑借三焦為其通道。
水液正常運行,有賴脾氣輸布,肺氣宣降,腎陽氣化。其中腎陽化氣尤為重要,若腎陽虧損,氣化不及,則水濕內停。三焦之所以能“總司人體氣化”,是由于三焦能通行元氣。而元氣根于腎,經三焦而分布全身,內達臟腑,外達腠理肌膚。若陽氣運行受阻,腎中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其氣化溫煦的功能,則氣化不利,水濕停聚而三焦壅滯,變生百病。三焦水道通利,則水液運行通暢;三焦水道不利,則肺、脾、腎等輸布水液之功難以實現,水液運行受阻,濁液不能外排,致水濕內停而變生諸癥。故三焦不利,雖與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失運化等密切相關,然其根本在于腎陽虛損,氣化不及。由此可知,通利三焦之要在復其氣化,鼓舞腎氣,輔以利水、化濕、行氣、活血諸法,令五臟六腑氣血精津液通暢無滯,《金匱要略》云“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是其謂也。
全國名老中醫陳潮祖先生倡“五臟宜通”[2],而制五通湯[3](麻黃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細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陳皮15g,厚樸20g,枳實15g,柴胡15g,白術20g,茯苓20g,澤瀉30g,人參10~20g),此方合小青龍湯、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減,共呈外散寒邪、內溫陽氣、補其虛損、通其滯塞之效,立法用方可謂獨具匠心。筆者有幸得先生諄諄教誨,受陳師啟示,臨證每從三焦著眼,以通利三焦氣血精津液為法,而制三通湯,驗之臨床,隨證加減,頗為應手。
組成: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3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白術15g,澤蘭10g。功效:和解樞機,溫陽化氣,活血行水,利濕暢津。方歌:三通湯用柴芍桂,芩夏苓術芎澤歸。和解樞機復氣化,通調三焦平寒溫。
病機概要:三焦氣化不利,氣血津液不暢,臟腑失和而變化諸癥。主治概要:癥見口苦咽干,兩側頭脹痛、頭暈、耳鳴,眼昏花,胸悶,兩脅脹痛,心悸,水腫,小便不利或反多,泄瀉或便秘等;舌淡胖有齒痕,脈沉弦或弦滑。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而以舌脈為參。治癥如哮喘、高血壓、眩暈、偏頭痛、耳聾、耳鳴、過敏性鼻炎、急慢性腎炎、前列腺肥大、附件炎伴積液、更年期綜合征、痛經、閉經、月經稀發,符合主癥者均可隨證加減。
4.1 方義闡釋 本方以《傷寒論》中小柴胡湯、五苓散,《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局方》逍遙散為基礎加減而成。方中柴胡為治少陽要藥,有疏暢氣機、升發陽氣、透邪達表、解除郁熱之功;黃芩清肺胃肝膽之熱,泄其郁熱;法半夏燥濕運脾行津,降其濁陰;桂枝直達下焦,溫命門之火,恢復腎陽氣化之功;白術、茯苓健脾輸津,恢復脾胃運化水濕之功;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解其經隧攣急;當歸、川芎、澤蘭活血化瘀,暢通血分之滯。諸藥相合,表里同治、上下并調、升降相諧、寒溫并用、攻補兼顧,共呈溫陽化氣、和解樞機、疏肝行氣、健脾化濕、活血行水之功。
4.2 臨證加減 夾熱者,加梔子、牡丹皮等;寒甚者,加附子、吳茱萸等,與真武湯合溫陽利水之力尤強;氣血虛者,加黃芪、人參等;水腫者加澤瀉、豬苓、益母草等;咳喘者加蘇子、厚樸等;月經先后不定期者加香附、益母草等;痛經者加益母草、丹參等;閉經者加路路通、桃仁、紅花等;眩暈者加陳皮、菊花、鉤藤等;眼壓高者加茺蔚子、車前子等;耳聾耳鳴者加磁石、枸杞子、菊花等。
5.1 返流性胃炎 患者某,男,30歲,廣東人,2009年
4月4日初診。病史:返流性胃炎8個月,胃脘痛反復發作,近10余天加重,伴噯氣反酸,口淡,痰多白稀,大便溏,小便黃。舌淡胖有齒痕,脈弦。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15g,豬苓15g,枳殼10g,茵陳15g,郁金10g,厚樸10g,甘草5g;3劑。二診:藥后諸癥皆減,囑續服10劑。隨訪至今,諸癥未發。
5.2 偏頭痛 患者某,女,38歲,廣州人,2009年10月11日初診。病史:右側偏頭痛3年,遇勞發作,經前尤甚。痛時欲嘔,胸悶,寒熱往來。經期40天左右一行,3日左右干凈,量少。Lmp:6/10~7/10,量少,色暗,有血塊。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白術15g,澤蘭10g,黃芪30g,黨參20g,益母草20g,香附10g。囑現服5劑,每月經前一星期續服5劑,連調數個周期。二診:服5劑,頭痛基本未發。后共服幾個周期,月經基本正常。隨訪至今,諸癥皆消。
5.3 眩暈 患者某,女,23歲,廣東人,大學生,2009年4月15日初診。病史:頭暈5年,近期加重,下午及夜晚尤甚。時伴頭隱痛、頭空虛感,四肢乏力,抑郁時頭暈加劇;失眠,嗜睡,睡覺時心跳加快;皮膚干燥,眼干澀,健忘;手腳冰冷,汗多,便溏。月經周期正常,痛經半年,量適中,色暗,有血塊。2007年曾在廣州某醫院治療2個月余,無明顯改善。舌淡胖有齒痕,舌下絡脈怒張;脈弦遲無力。辨為氣化不及,痰瘀阻滯。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3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15g,黃芪30g,炙甘草5g,3劑。二診:藥后頭暈若失,囑續服數劑鞏固療效。隨訪至今,除勞累過度微感頭暈外,余未感不適,程度較前大為減輕。
5.4 腰痛 患者某,女,20歲,廣東人,大學生,2009年1月10日初診。病史:腰痛5年余,B超和CT檢查無異常,屢服補腎之劑無效,針灸和推拿1個月亦未見顯效。腰部整天酸痛,經前及經期加重,因腰痛而不能久站坐,不能集中精神學習,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時感疲憊,上樓梯明顯氣促;惡寒,手腳冰冷,時腳冷得難以入睡;眠差夢多,時驚嚇而醒,心悸;納差,時腹脹;便秘難排,2~3日一行,量少而干,排便后腰痛稍減;口干不欲飲水,晨起口苦;汗少,腰痛時伴汗多;月經稍提前,量少,色暗。刻診:眼圈黑,兩眼無神;舌淡胖有齒痕,舌下絡脈怒張;脈沉弦。辨為氣化不及,氣滯血瘀,方用真武湯合小柴胡湯加減:制附子15g(先煎半小時),茯苓15g,白芍20g,白術15g,澤蘭15g,桂枝10g,柴胡10g,半夏10g,黃芩10g,杜仲10g,川芎15g,雞血藤20g。5劑。二診:藥后腰痛明顯減輕,尤其是腰骶部變得有力;手腳暖和,胃口轉佳;晨起仍口苦;腰背部稍感繃緊。囑守方續服3劑。三診:藥后稍感上火,身癢,腰痛同前。慮其夾有郁熱,不耐久溫,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1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30g,牛膝15g,炙甘草5g;3劑。四診:藥后感精神轉佳,腰痛無定處,然較前大為好轉。眠轉佳。囑守方續服,隔日1劑,經期停服。自初診始,以三通湯稍事加減服藥共計50余劑,腰痛痊愈,諸癥基本消失。隨訪至今,腰痛未發,學習生活正常。
5.5 高血壓 患者某,女,54歲,湖南人,2009年9月5日初診。病史:高血壓8年,常用服降壓藥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生海魚油,近來收縮壓140mm Hg左右,然控制不穩定,血壓最高時可達170~210mm Hg。癥見眩暈,頭兩側脹痛,甚者兩眼難以撐開,口苦咽干,時有耳鳴,偶欲嘔,痰多,白稀有泡沫;胸脅脹悶,腰膝酸痛無力,小便偏黃,大便尚可。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白術15g,茯苓15g,澤瀉20g,太子參20g,陳皮6g,菊花10g,鉤藤10g,天麻10g,桑寄生15g。5劑,囑其配合降壓藥合用。二診:服藥后,諸癥基本消失,唯腰膝仍酸痛,然較前減輕,血壓降為125mm Hg,囑其原方續服5劑。三診:患者言共服14劑后,血壓控制穩定,近日為135/95mm Hg,唯腰膝仍時有酸疼,小腿抽筋。擬藥丸長期服用,配合降壓藥同用。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0g,黃芩100g,法半夏100g,白芍200g,澤瀉200g,白術150g,茯苓150g,菊花150g,鉤藤150g,陳皮60g,懷牛膝150g,杜仲150g,桑寄生150g,諸藥共制成粉末裝進膠囊,或制成水蜜丸,每天服3次,每次5g。隨訪至今,血壓在135/95mm Hg左右,諸癥基本未發。
5.6 耳聾 患者某,男,28歲,廣東人,2009年3月16日初診。主訴:兩耳聽力下降3個月。病史:患者2009年1月26日感冒后,發現雙耳耳鳴,耳流膿液而漸見聽力下降,數米之內范圍仍難以聽清常人聲音,與之同行須稍大聲言語方能聽到。2009年3月16日在中山大學附屬一院耳鼻喉科診為中耳炎(慢性)。其面有紅色丘疹,頭暈,兩側脹痛,便溏。口干口苦,痰黃,小便黃,大便干結。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稍黃,脈弦滑。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0g,川芎10g,當歸10g,澤瀉20g,黃芪20g,石菖蒲15g,牡丹皮10g,補骨脂10g。3劑。二診:藥后口干口苦好轉,便秘,耳鳴未明顯改善。續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5g,豬苓15g,澤瀉24g,黃芪30g,石菖蒲10g,桃仁15g,紅花10g,路路通20g,懷牛膝15g。5劑。三診:聽力明顯提高,左耳尤感通暢,原方稍事加減續服10劑。四診:藥后大便暢通,左耳自感通暢,聽力基本正常;右耳時感通暢,時感堵塞。打噴嚏時較通暢。繼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0g,川芎10g,當歸10g,澤瀉30g,黃芪20g,石菖蒲15g,水蛭10g,蜈蚣2條。5劑。五診:左耳聽力正常,右耳仍未通。后以三通湯加減續服8劑后,以血府逐瘀湯加減5劑。隨訪至今,兩耳聽力如常,未見復發。
5.7 月經量少、月經延長 患者某,女,33歲,廣東人,2009年3月28日初診。病史:月經量少、月經延長1年。月經第一天點滴難出,第2~3天方稍多,色暗,血塊多,不痛,10日左右方干凈。Lmp:4/3,較上次月經推遲1星期,量少,色暗,10日干凈。近3個月來經前左側頭痛,經前腰酸,經來則愈。口干口苦,噯氣,甚者一整夜發作。兩脅隱痛,左側尤甚。下午胸悶,其他時間未發。手腳冰冷,膝蓋下尤甚。痰多,黃稠。舌淡胖有齒痕,苔厚黃膩;脈沉細弦。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5g,白術15g,豬苓15g,澤瀉24g,陳皮6g,厚樸10g,甘草5g。5劑,囑下次經前一星期續服5劑。二診:藥后諸癥大減,原方稍事加減,續服數劑而愈。隨訪至今,月經基本正常。
5.8 月經后期、量少 患者某,20歲,大學生,廣東人,2009年1月10日初診。病史:患者月經后期、量少,伴便秘半年,腹部有下墜重感,服保濟丸稍好轉,胸痛,小便黃。舌淡有齒痕,舌下絡脈怒張。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24g,豬苓15g,桃仁10g,紅花10g,益母草30g。5劑。二診:大便順暢,諸癥皆減,囑續服數劑鞏固療效。隨訪至今,諸癥皆消。
5.9 痤瘡、痛經 患者某,女,22歲,大學生,韶關人,2008年11月8日初診。臉面痤瘡自7月始發,近期因考試期間精神緊張,熬夜后加重,色暗,時流膿血,癢痛,觸之尤甚。月經40余天一行,量少,色暗,血塊多,痛經,神疲乏力。舌淡胖有齒痕,苔中根部白膩,脈弦無力。口稍干苦,欲飲水,手心冰冷。小便黃,大便3天一行,便硬不爽。方用三通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24g,豬苓15g,益母草20g,香附10g,郁金10g,牡丹皮12g。連服十幾劑,諸癥皆消。隨訪至今,未復發。
筆者幾年來,臨證從三焦論治,以舌體淡胖有齒痕為辨證要點,并結合其他四診,辨其為氣化不利,則以三通湯隨證加減。通過不輟臨證,益感從三焦論治雜病,可以執簡馭繁。雖未能盡愈諸病,然可見其適用范圍之廣。以三通湯加減通利三焦,暢行氣、血、精、津、液,令五臟元真通暢,庶可收效。
[1]李聰甫.中藏經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72.
[2]陳潮祖.中醫病機治法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0.
[3]陳建杉,江泳.陳潮祖教授五通湯釋義.四川中醫,2007,25(11):4-5.
(2010 -06 -30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