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松亭
地鐵車站多為地下兩層或地下三層結構,地下站施工工法選擇主要取決于周邊環境、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通常采用的施工工法有明挖法、蓋挖法與暗挖法等工法[1],但地下車站以明挖法施工為主,地下兩層車站圍護結構形式一般相對比較容易選擇,明挖法施工的地下三層車站基坑的圍護結構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往往不僅決定基坑工程的施工難易程度和安全性,也直接決定工程的造價高低。本篇以鄭州地鐵 1號線的典型地下三層站為工程實例,進行技術方案比選。
本站位于市中心交通干道上,道路兩側約 20m范圍內有多棟高層及多層建筑物,主體結構為地下三層雙柱三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車站主體外包總長138.00m,寬度為20.9m,標準段結構高度為19m,站臺寬度為12m,車站中心頂板覆土3m。
本工程主體結構標準段基坑開挖深度約 23.73m,端頭井基坑開挖深度約26m。
場地所處地貌單元為黃河沖積平原,場地地下水屬第四系孔隙潛水,地下水位埋深在地表下 8.2m~9.2m處。具體土層特性見表 1。

表1 巖土參數建議值綜合表
根據工程經驗適用于鄭州地區的車站圍護結構形式有放坡、土釘墻、水泥土重力式擋墻、SMW樁、鉆孔樁、地下連續墻等[2],根據現有工程經驗,各種圍護結構形式比較見表 2。
本基坑屬于一級基坑,根據基坑的變形控制等級,適合本站的圍護結構形式為鉆孔灌注樁或地下連續墻支護體系。
本站地下水豐富,基坑施工需采用降水或隔水措施,以確保施工安全。如果采用鉆孔樁圍護結構,考慮降水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參考 1號線類似工程的做法,選用坑內降水、坑外止水方案,即在圍護外側加設止水帷幕止水。
深基坑止水帷幕一般采用攪拌樁或旋噴樁,三軸深層攪拌樁設備扭矩大,施工效果較好,施工深度可達 32m左右,但其占用的施工場地大,施工設備進出場費用較高。三重管旋噴樁噴射壓力大,對加固土體的切削置換能力強,適用土層范圍廣,對土體加固效果較好,但施工工藝要求高,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地下20m以內效果可控性較好,如果深度超過 20m,旋噴樁鉆機扭矩不足夠大,鉆桿需要多次接長,鉆桿的方向控制較難,旋噴樁往往會出現偏位、開岔,不能完全咬合,止水效果不好,需要多次補樁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止水效果。
施工階段圍護結構根據各開挖工況按豎向彈性地基梁進行計算,并按“先變形、后支撐”的原則進行結構分析。
1)地下連續墻方案。地下連續墻既作為圍護結構,同時也起到止水作用,本基坑不透水層位于坑底約 12m以下,在滿足結構抗傾覆、抗隆起、管涌等安全的前提下,試算確定地連墻插入不透水層的合適深度。
抗傾覆安全系數:Ks=3.387≥1.200;抗管涌穩定安全系數: K=2.522≥1.5;均滿足規范要求。
2)鉆孔樁+止水帷幕方案。鉆孔樁作為圍護受力結構,但不能起到止水作用,本工程地下水位高,不透水層厚,必須施工止水帷幕,隔斷坑外水源,實現坑內降水。鉆孔樁嵌入深度 12m,止水帷幕進入不透水層2m,整體穩定安全系數Ks=1.412>1.300;抗傾覆系數Ks=1.439≥1.200,各項計算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
按照該站的規模,分別計算采用不同的圍護結構形式,根據當地的現用定額對工程的直接費進行計算,僅對圍護結構直接費進行比較,不包含支撐、導墻、冠梁等(見表3)。
主體結構基坑開挖深度最深 26 m,地下土層多為粉土和粉砂,透水性較強,地下水含量豐富,較深部位采用旋噴樁止水帷幕難以達到理想咬合狀態,如采取鉆孔樁+雙排旋噴樁止水帷幕,工程造價比地連墻方案約高290萬元;如采取鉆孔樁+單排旋噴樁止水帷幕,工程造價比地連墻方案低約 146萬元,工程止水效果較差。
綜合技術與經濟因素,本基坑工程圍護結構應選擇地下連續墻。

表2 常用支護結構比較表

表3 圍護結構經濟技術比較表
市區地鐵車站施工往往沒有敞開式降水的條件,多采用坑內降水措施,圍護結構的止水能力尤為重要,不僅影響工程的進度,而且對周邊建(構)筑物的保護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止水效果不好,造成周邊土體流失,地面和建筑物沉降。鉆孔樁+止水帷幕的形式應用最廣泛,但有其適用的環境和條件;地下連續墻本身造價較高,但自身剛度大,止水效果好,圍護及止水帷幕施工一次完成,有其相應的優勢。
圍護結構形式的選擇,應根據周邊環境、現場施工條件、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細化施工設計與施工方案,認真進行技術經濟比選,選取合適的施工方案。
[1] 劉俊巖.深基坑工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JGJ 120-99,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
[3] 張 劼.漫談深基坑支護[J].山西建筑,2010,36(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