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娟 陸文超 黃 錚
“文化景觀”是一定空間范圍內具有獨特價值、值得加以保護的,包括人們自身在內的人類行為及其創造物的綜合體。根據不同傳統和景觀特點,文化景觀可以分為村落文化景觀、城鎮文化景觀、工業文化景觀、牧場文化景觀、工程文化景觀、宗教文化景觀等等。
村落文化景觀是農耕文明與自然因素共同塑造的人類歷史記憶,是區域地方性的標志,積淀著區域發展的歷史,體現著鄉村社會及族群所擁有的多樣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區別于人類有意設計的景觀和鮮有人類改造印記的自然景觀,它是農業文明的結晶。
高定侗寨位于廣西北部三江縣獨峒鄉境內,地處廣西、湖南和貴州三省的交界處,距三江縣城 60 km。村寨四面環山,地勢險峻,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潮濕多雨、河多林密。至今,高定侗寨建寨已有 600多年歷史,既是柳州市十大美麗鄉村之首,也是獨峒鄉最大的民族村寨之一。
高定侗寨局部鳥瞰圖見圖1。

高定侗寨總面積 9.7 km2,總戶數 575戶,2 398人。村寨內共有 7座鼓樓,其中 3座為村寨共建,4座為氏族共建,寨中央的中心鼓樓為全村各姓氏共建,是全寨的侗族團結協作的象征,是款組織(相當于聯盟組織)活動的場所;寨內原建風雨橋 3座,現僅存 1座。
村寨內自然生態景觀優美,在以農業為主的小農經濟基礎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而建。整個寨子分布于斜坡的山坳間,黑色屋瓦的吊腳樓依山而上,層層疊疊,成團塊式聚居,眾星拱月般圍繞在鼓樓周圍。
高定侗寨村落文化景觀傳統特質表現為群體模式和多中心布局形式。從山頂眺望,全寨民居在不同的等高線上,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高低錯落,層次各異。寨中大小各異的鼓樓,體現了侗寨的民族特征,并在視覺上控制著整個村寨,強調了其作為村寨中心的象征意義。
“民居組團”是村寨內民居建筑在一定環境中組成的自由空間。高定侗寨主要由圍繞六大氏族鼓樓而建的民居組團組成,故而在整個空間平面上形成六大組團式面狀空間布局形態。六大組團布局形態自由,但卻向心性的圍繞在各姓氏鼓樓周圍,使鼓樓成為組團民居的核心,形成多核心的面狀聚居組團。
高定侗寨民居的布局以單棟建筑為主,鼓樓、戲臺為中心。單體平面布局以神龕、火塘為中心,貫穿全宅,形成典型的內向性布置形式。
民居多橫向延伸,與等高線平行布置,或適當采用挖、填、筑等手段對陡坡地形進行處理,將房屋垂直于等高線。如遇緩坡,一般采用片石壘平基礎,防止滑坡,取得一個平整的基地利于建房;但也有不少建筑,順應山勢,底層貼山一面用擋土墻,使樓房從背面直接出入室外,形成“正面看三層、背面看兩層”的貼山建筑。
高定侗寨民居和其他侗族村寨的民居一樣,內部空間構成特點是按層分區,形成以生產為中心的底層;以生活、居住為中心的樓層;以儲藏為中心的閣樓層等。高定侗寨民居建筑內部空間多按單一功能劃分,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簡潔明確。
水塘穿插于高定寨內民居組團之間,使整個村寨空間更加豐富和生動。這種水塘既可成為防火隔離帶,又是消防水源和污水沉淀池,平時亦可養魚,可謂是一水多用,同時為村寨創造了優美的水景觀。
寨內蜿蜒的小路,或收或放,或掩或伸,步移景異,曲徑通幽,與高低錯落的民居有機結合,形成開敞與封閉的空間景觀對比,共存于村落文化景觀中,使村寨景觀更富特色和魅力。
寨門、吊腳樓、鼓樓、戲臺及祭祀壇,與地形完美結合,使高定侗寨具有典型的侗族村寨選址、格局及風貌特征;還有穿著侗族特色服飾的村民,有的挑著扁擔去農耕、有的在家中制作百褶裙、有的在染侗布……這些元素極大地豐富了高定侗寨文化景觀。
“保護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時光的簡單的物質形態,而是要敏銳的調試各種不斷變化的力量,為生活在歷史建筑中的人們創造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1990《查爾斯頓原則》)”。村落文化景觀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村落文化景觀中依然有人在居住、生產和生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必須強調村落文化景觀的動態保護與利用。
村落文化景觀不但是人類創造的有形的物質作品,同時包括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等無形的或動態的非物質的內容。若讓居住文化得到沉淀,就得保護村落賴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水源及其生態環境,保護村落文化記憶,保持村落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實現自然和文化、物質和非物質、歷史和現時的整體保護與有機生長。
村落文化景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而社會制度的變動、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人思想和行為的變化一定會對村寨的空間形態和建筑形式產生影響,使村落文化景觀繼續發展和不斷變化。因此,要尊重村落文化景觀的演變特性,才能延續村落的文化脈絡,維護現代社會文化多樣性。
為村民提供與社會發展同步的教育,使他們成為與時俱進、能夠以集體和個人的智慧和力量建設本民族村寨的一員。讓村民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對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自我文化保護意識,使村寨保護由自發性轉為自覺性。
村民是村落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的主要力量,倡導政府在政策導向、法律體系構建、技術保障與資金籌措、資源整合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重視村落發展訴求,尊重村民意愿,維護好村落文化景觀發展途徑的多樣性。
[1] 韋玉姣.民族村寨的更新之路——廣西三江縣高定寨空間形態和建筑演變的啟示[J].建筑學報,2010(3):85-89.
[2] 蔣盈盈,王 紅.淺談貴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以花溪鎮山布依族村寨為案例[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8 (5):182-189.
[3] 李長杰,全 湘,魯愚力.桂北民間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4] 徐 蕻.對傳統古村落旅游開發發展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0,36(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