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然 周文斌 謝世剛
千島湖某公路地貌單元為丘陵地貌,地勢整體北高南低,地形自然坡度下緩上陡。滑坡體處在山體下部,其前緣為千島湖大道。
測段內某段路北側斜坡,以挖方的形式從斜坡坡角通過某段路基右側130m長的挖方邊坡,挖方最深處 3.3m。開挖后地貌出現多條拉張裂縫,隨后快速發展成滑坡。滑坡發生后對滑坡進行了應急減載治理,本文根據地質勘察資料,對該滑坡的形成機理,減載前后的穩定性進行了評價,并對可能的幾種工況情況下滑坡的穩定性進行了評價。對該工程設計提供了依據,對了解該地區的地質災害的形成演化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滑坡區地處淳安縣,地形呈下緩上陡的趨勢。滑坡體處在山體下部,其前緣為千島湖大道,現滑坡區為臺階狀地形,臺階寬度一般在3.0m~7.0m不等,臺階高度在9.0m~11.0m不等。
滑坡區位置處于一倒轉向斜北西翼核部處,該向斜核部地層為侏羅系上統勞村組,產狀為 345°~0°∠20°~35°;向斜兩翼地層均為志留系上統,產狀為 142°∠45°,與下覆侏羅系上統勞村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區內揭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含角礫粉質粘土、侏羅系上統勞村組(J3l)泥質粉砂巖局部夾凝灰質砂巖、凝灰巖、礫巖及志留系上統(S3)細砂巖局部夾黃綠色泥巖,現將地層由新至老闡述如下:
①含角礫粉質粘土:第四系,褐黃色,稍濕,可塑。角礫成分主要為強風化的砂巖,厚度在4.20m~19.30m,角礫分選與磨圓差。
②中~強風化細砂巖:暗紫色間夾黃綠色,細砂質結構第四系,屬較軟巖,巖體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厚度在3.25m~9.2m。
③泥質粉砂巖:侏羅系上統勞村組(J3l),砂巖巖體呈碎裂構造,強度低,質量差,質量等級為Ⅴ。粉砂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抗風化能力較弱,節理裂隙較發育。
該滑坡區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和基層裂隙水,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坡腳堆積體,基巖裂隙水賦存于基巖的節理裂隙中,主要賦存于路基與坡體中下部,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
1)滑坡周界:主滑方向為 165°,后緣寬約 64.00 m,前緣寬140m,后部寬64m,平均寬約100.00m,前后緣高差55.00m。剪出口位于目前路基開挖邊坡坡腳。滑坡體平面形似“圈椅”形(見圖1)。

2)滑坡面及滑床:滑床巖石被切割成碎塊狀,砂巖、泥質粉砂巖為碎裂結構。
3)滑體:該滑坡面積約1.20萬m2,鉆孔揭露滑體土平均厚度10.00m,體積約12.00萬m3,屬中型滑坡。
4)滑坡裂縫:滑坡后緣主要由兩條還未完全與側壁裂縫貫通裂縫L1,L2構成,最大錯落0.7m,左側緣裂縫較右側緣發育,而右側緣向坡下路基方向延伸時逐漸減弱至消失。
該滑坡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基巖巖性、水、地質構造、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控制。
1)地形條件:
地形呈下緩上陡的趨勢,四周高中部低,利于大氣降水匯集于滑體并下滲至滑床,且臺階狀地形也利于雨水在滑坡體內長時間積累,為滑坡變形和滑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條件。
2)巖土體性質:
滑坡體第四系殘坡積層含角礫粉質粘土、強風化粉砂質泥巖,厚度較大,呈散體結構,巖性以粉質粘土及碎石為主,透水性較好,力學性能差,抗剪強度低,特別是強風化細砂巖,巖性軟硬相間,層間多軟弱結構面。下伏的中等風化細砂巖及全風化泥質粉砂巖,結構均較致密,透水性差,為一天然的隔水層。在長期雨水作用下,強風化細砂巖層間軟弱層飽和,強度降低,呈軟塑粉質粘土狀,易發生層間滑動,是滑坡形成的內在條件,且滑坡的縱向滑床均是后緣陡,前緣逐漸變緩,為滑坡滑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且巖層傾向與主滑方向基本一致,易形成良好的順坡滑動面,是滑坡形成的內在條件。
3)水的影響:
由于開挖時正處于雨季,斜坡降水全部沿松散的土層下滲,增大巖土重度,粘土侵入坡體結構面構成潤滑介質。降低了軟弱結構面的抗剪強度,誘使坡體失去平衡下滑變形。裂隙水與孔隙水張性節理裂隙發育,加劇裂隙水沿節理、裂隙滲入,對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4)人類工程活動:
挖方形成臨空面,削減了邊坡的抗滑力,使一定范圍內的巖體應力狀態出現調整,導致此范圍內的巖體更破碎、松散,原生剪節理出現拉張現象,坡體穩定狀態被打破。使前部坡體失穩向前滑移,進而牽動后部土體滑動,這種滑動過程經歷多次,逐級向外擴展,形成牽引式滑坡[1-3]。
論文針對開挖前后、減載前后分別在天然狀態與連續降雨兩種工況下進行分析。
1)計算指標。根據原狀土試樣室內浸水快剪、浸固快、多次剪切試驗成果,確定各滑動面的驗算強度指標參數取值情況(見表1)。

表1 滑帶土參數取值表
2)計算公式選取。
滑面呈折線形,故穩定計算采用規范推薦如下所示折線形滑動面計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計算按傳遞系數法[4]。限于篇幅,在此不描述字母含義。

3)計算方案選取。
經綜合分析滑坡滑體、滑床巖土體特征,本次選定如表 2所示兩種計算工況計算評價滑坡穩定性。選擇主滑剖面 2—2′進行計算,并對開挖前后、減載前后的穩定性進行計算。減載前后滑坡在不同工況下穩定性見表 2,表 3。

表2 開挖前后滑坡穩定性系數

表3 減載前后滑坡穩定性系數
4)穩定性評價。
開挖前滑坡在天然條件下處于穩定狀態,連續降雨條件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減載前滑坡在天然條件,連續降雨或地震條件下處于不穩定狀態;減載后滑坡在天然條件下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而在連續降雨條件下處于不穩定狀態,上述計算與滑坡目前所處狀態一致,計算結果可信,為此滑坡在減載后仍需要治理。
1)此滑坡周界基本形成滑帶,屬牽引式滑動。2)人工開挖是滑坡發生的直接原因,地形、巖性、水、人類工程活動為其誘因。3)滑坡在開挖前處于穩定狀態,開挖后未減載時在天然、降雨工況下均處于不穩定狀態,減載后在連續降雨情況下處于失穩狀態。滑坡整體穩定性分析,其結果與滑坡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1] 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2] 王恭先,徐峻齡,劉光代,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3] 謝守益,徐衛亞.降雨誘發滑坡機制研究[J].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1999,32(1):21-23.
[4] GB 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