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周進公,蓋 凌
青島海事局,山東 青島 266011
船舶航行燈是船舶夜間或視距不良時用以表示自身位置和運動方向,便于互相避讓、識別的信號燈。因此,航行燈安裝是否規范、使用是否正確,對船舶之間正確判斷運動態勢,采取正確的避讓行動具有重要意義,否則,極易造成緊迫局面和碰撞事故的發生。2009年5月27日凌晨發生在浙江臺州海域的撞船事故就是一起使用航行燈不當的案例,安徽蕪湖籍運沙貨船“國用3號”航行至臺州頭門島附近海域時,船員拋錨休息,但沒有關閉航行燈,使途經此海域的“浙椒漁運099號”船發生誤判,攔腰將“國用3號”船撞沉,造成2名船員失蹤的惡性事故。
航行燈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設備,是船舶之間互相辨別航行動態的重要標志,是決定采取避讓行動的重要因素,我們應重視船舶航行燈的使用和監督檢查,使其符合規則要求,為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是,筆者在近幾年的船舶安全檢查中發現,約有50%船舶航行燈不能滿足《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下簡稱《72避碰規則》)要求,給船舶安全航行帶來隱患。本文介紹了《72避碰規則》對航行燈的技術要求,列舉了筆者在船舶安檢中發現船舶航行燈的缺陷,分析缺陷存在的原因,提出安全管理對策。
船舶的號燈按用途分為兩種:航行燈和一般信號燈。航行燈:系指船舶在航行狀態下顯示的桅燈、左右兩盞舷燈、后尾燈等。號燈的開、關時間一般是以日落、日出為時間界限的。對于航行燈,《72避碰規則》規定,在能見度不良的情況下,任何時候,即使是在白天,也要開啟。
航行燈:《72避碰規則》規定,根據船舶的大小和長短尺寸,數量上和照射距離有所不同。長度大于50m的船舶,應安裝5只航行燈,分別為前桅燈、后桅燈、左舷燈、右舷燈、后艉燈。
桅燈:是指安置在船的首尾中心線上方的白燈,在225°的水平弧內顯示不間斷的燈光,其裝置要使燈光從船的正前方到每一舷正橫后22.5°內顯示,前桅燈低于后桅燈,照距6海里。長度為12m或12m以上但小于50m的船舶,可以只裝一只桅燈,代替前后兩只桅燈,照距5海里;但長度小于20m的船舶,照距3海里。
舷燈:是指右舷的綠燈和左舷的紅燈,各在112.5°的水平弧內顯示不間斷的燈光,其裝置要使燈光從船的正前方到各自一舷的正橫后22.5°內分別顯示,照距3海里。長度為12m或12m以上但小于50m的船舶,照距2海里。長度小于20m的船舶,其舷燈可以合成一盞,裝設于船的首尾中心線上。
尾燈:是指安置在盡可能接近船尾的白燈,在135°的水平弧內顯示不間斷的燈光,其裝置要使燈光從船的正后方到每舷67.5°內顯示,照距3海里。長度為12m或12m以上但小于50m的船舶,照距2海里。詳見船舶航行燈的配備及照射距離規定表。

船舶航行燈的配備及照射距離規定表

對于船長小于12m和漁船等船舶的航行燈,《72避碰規則》也進行了相關的規定,在此不再贅述。
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船舶安全檢查實踐,例數船舶航行燈的主要缺陷。
造成航行燈安裝顯示的角度不規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的船舶航行燈安裝時就沒有嚴格按照規則要求安裝,角度存在偏差,這在舷燈的檢查中經常出現,有的船舶舷燈燈光直接對著舷外,而不是使燈光從船的正前方到各自一舷的正橫后22.5°內分別顯示;二是有的船舶航行燈或固定底座年長失修銹蝕嚴重,造成航行燈變形或不能垂直豎立,致使顯示的角度達不到要求;三是有的船舶進行了局部改造,造成航行燈隨意安裝的情況,如,對A輪安全檢查時發現,因該輪將要執行一次科考任務,對船尾設備進行了改造,新安裝了一部吊車,然后將尾燈改裝在吊車主桿上,隨著吊車的轉動而轉動,這顯然不符合要求。
有的船舶在更換桅燈、尾燈時,分不出其技術要求,隨意安裝,造成桅燈與尾燈安裝位置錯位,如,我們在對B輪安全檢查中發現,該輪尾燈安裝了一盞桅燈,要求該輪開行前糾正缺陷,復查時發現該輪沒有更換,只是在原燈兩邊涂了兩道黑邊,以達到尾燈的效果,這顯然是不能通過的。
一是燈泡瓦數達不到要求,船員隨意使用燈泡規格;二是航行燈燈罩被涂抹上油漆,影響燈光強度。如,在對C輪的檢查中發現,該輪的左舷燈,幾乎全部被白油漆覆蓋,這不但影響發光強度,同時還改變了舷燈的顏色;三是舷燈燈箱中黑色無光漆脫落,也影響舷燈的性能。發現這些現象,一定要在開航前糾正缺陷。
在對D輪安全檢查中發現,該輪新近安裝了一臺雷達,雷達天線安裝在后桅燈的前面,影響到后桅燈的使用。有的船舶舷燈安裝在駕駛臺頂端甲板上,被附近的防護欄桿遮擋,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航行燈配有供電和控制設備,當任何一盞航行燈發生故障時,駕駛臺內的自動指示裝置應能自動發出聲、光報警信號,有的船舶航行燈故障報警系統故障,不能自動發出聲、光報警信號。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看到船舶不按照規定時間開啟和關閉航行燈的現象時有發生。
造成船舶航行燈存在眾多缺陷的原因,分析起來主要原因是,在人們的通常思維中認為航行燈的安裝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初次安裝時肯定是按照規則要求安裝的,忽視了對航行燈的嚴格監督檢查,日常檢查時,只看看燈是否亮不亮即完事。其實不然,無論是新建造船舶,還是老舊船舶,其航行燈的安裝隨意性都較大。如,2009年7月5日,對一新造首航船舶“振興油166”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該輪左舷燈安裝角度向外側偏離了約50度的缺陷,不能滿足要求。
其次,大部分船員及管理人員對船舶航行燈的相關規定要求學習不夠,不能全面掌握《72避碰規則》中對航行燈規定要求。
再者,對航行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特別是地方私營個體船舶,由于管理水平較低,對航行燈的安全管理重視不夠,即使發現航行燈銹蝕變形嚴重,為節約資金,也不更換新的。
因此,加大船舶航行燈監督檢查不容忽視。
1)船廠、船方及海事監督檢查人員都應加強《72避碰規則》中相關號燈章節的學習,掌握有關內容,嚴格按照《72避碰規則》的有關規定,正確安裝設置和使用航行燈;
2)船舶駕駛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正確安裝和使用航行燈重要性,要做到每上一艘新船時,對航行燈的安裝設置是否符合《72避碰規則》的要求進行全面的檢查,發現有缺陷的要及時糾正。在每次開、關航行燈時,應派人進行檢查,檢查航行燈是否處于正常開、關中,工作是否正常,并在航海日志中做好記錄。
由于航行燈都是露天安裝使用,雖然燈具的外殼防護等級為IP55,但是仍然極易銹蝕,船方要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3)海事、船檢等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大船舶航行燈的監督檢查力度,力爭在源頭上糾正缺陷。
我國《船舶與海上設施法定檢驗規則》(2004)規定:航行燈燈殼頂部應有指示船首或船尾方向的箭頭標志,燈殼外部應有銘牌,內容包括燈名、能見距離、燈泡規格、電源電壓、廠名、出廠編號、制造日期,以及檢驗單位的標志和認可號。
監督檢查人員在現場檢查時,通過查看航行燈燈殼頂部指示船首或船尾方向的箭頭標志,即可判斷航行燈安裝角度是否正確;通過查看銘牌上的燈泡規格,即可核對安裝燈泡的規格是否符合要求。
航行燈的供電和控制設備的檢查,航行燈控制箱應直接由應急配電板和臨時應急蓄電池充放電板供電,或者直接由應急配電板和主配電板供電。要檢查核對當每盞航行燈及航行燈控制箱發生故障時,能否自動發出聲、光報警信號。
船上備用燈泡的檢查,每一盞航行燈都應至少配備一只符合規格要求的船用燈泡。
航行燈附屬設備的檢查,當發現航行燈燈座銹蝕較嚴重或舷燈燈箱中黑色無光漆已經大部分脫落時,一定要在開航前糾正缺陷。
4)建議海事調查官在對有關船舶碰撞事故調查時,應加大對船舶航行燈狀態的勘驗,看其是否滿足規則要求,把航行燈存在的缺陷,作為判明海上交通事故責任的重要依據之一。
總之,船舶航行燈是構成船舶是否適航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齊抓共管,確保正確安裝和使用船舶航行燈,使其為船舶安全航行發揮應有作用。
[1]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
[2]船舶與海上設施法定檢驗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2004.
[3]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