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勇
(渭南市澗峪水庫工程建設管理局 陜西 渭南714000)
綠色水源是近年來新興名詞,對應于綠色植物、綠色食品等事物的品質特征,是對供水水源的安全性表述,反映的是水源地有著良好的生態環保屏障,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足夠量的、優質的水資源。
建設綠色水源,即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形成實現城市供水綠色水源系統。綠色水源建設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層面:在確保供水設施安全運行的基礎上,保障供水量滿足需水量的要求;確保所提供的飲用水原水水質符合環境質量標準;建立綠色生態屏障,確保水源地沒有污染風險。
在全球淡水資源緊缺,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建設綠色水源尤為重要。水乃生命之本,人類的生存、生產活動都離不開水,加上經濟高速發展,工農業對水的需求與日俱增,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大面積“水荒”。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將1981年~1990年作為“國際飲用水供給和衛生十年”,旨在促進和加強公共機構對飲用水源的管理;1996年聯合國將“為干渴的城市供水”定為該年“世界水日”的主題;200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將水危機列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目前,在國內外,綠色水源的理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而在現實生活中則更要建設好綠色水源,在源頭上徹底解決水質問題,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優化環境、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澗峪水庫地處秦嶺北麓,位于渭河一級支流赤水河上游西澗峪峪口以上280m處,距市區31km,是以城市供水,灌溉、防洪為主,兼有發電作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値烊?284萬m3,年供水總量2255萬m3,其中向工業和城市供水1300萬m3,向農業供水955萬m3,灌區面積5.24萬畝。該水庫可將三門峽庫區赤水河下游的防洪標準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使防護區5.95萬畝耕地,5.39萬人口免遭洪澇災害威脅。兩座電站年發電量1150萬kW。
澗峪水庫流域處在秦嶺北麓的生態保護區,植被良好,林草覆蓋率在90%以上,水土流失輕微,無生活和工業污染。流水清澈見底,暴雨時河水稍有混濁,洪水過后,河水復清。根據水質監測成果分析,澗峪水庫水質為重碳酸鹽型弱堿性淡水,水質良好,屬一類飲用水源,原水水質達到GB3838規定的Ⅰ類水水質標準。
渭南市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是我國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圈”的東大門,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近年來,城市規模擴展較快,目前市區人口已近40萬,缺水問題比較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形勢嚴峻,已成為制約渭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環境改善、城市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因素。澗峪水庫是渭南的第二水源,對渭南的發展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作為第一水源的沋河水庫已將地面水資源主要供給渭南市開發區的渭河化肥廠。渭南南水廠的用水基本全部由澗峪水庫供給,日供水量已達3萬m3左右。目前渭南市整個城區的日用水量在5萬m3左右,因此澗峪水庫目前已成為城區用水的主要來源。
澗峪水庫實現綠色水源,在渭南破解城市用水緊張難題上邁出了巨大步伐,不僅可以有效保障渭南市的安全供水問題,而且對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創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保證城市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喚醒公眾保護水源的環境意識有戰略性的意義。
城市綠色水源建設要以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為原則。按照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小流域污染綜合防治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完善環境法制,強化監管制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宣傳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決水源地保護問題。同時,堅持生態優先和人與自然和諧,在治理水土流失、美化環境、提高生態質量和環境品位的基礎上,達到水源水質安全,同時保證流域糧食安全、水環境安全、景觀協調,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
3.2.1 澗峪水庫水源地污染防治措施
(1)水源地保護區設立隔離防護措施,設立護欄、隔網等工程,防止人類不合理活動對水源保護區大量水質造成影響。
(2)保護區內常住人口逐步搬遷。
(3)農業生態工程,在保護區實施以控制農藥、化肥等化學品使用量的綠色生態農業,實現農業清潔生產。
(4)農村垃圾處理,在庫區污染物集中堆放和處理,牲畜圈養,垃圾處理和廁所改造,以減少雨水沖刷而造成的污染物流失。
(5)農村能源替代工程,利用禽畜養殖廢物的沼氣化技術產生沼氣,從而減少農戶的用柴量,減少植被的砍伐,保護植被并加快生態的修復。
3.2.2 澗峪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生態修復與工程措施
針對水源保護區內的生態現狀,進行生態修復、生態建設工程,以加強生態保護,提高保護區內自然凈化能力,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改善和保護水源水質。
(1)河岸生態防護措施。通過對河岸整治、基底修復,種植適宜的水生、陸生植物。構成綠化隔離帶,維護河流良性生態系統,同時兼顧沿岸景觀的美化。
(2)庫區水源地周邊隔離措施。在水源地周邊生態破壞嚴重區域,建立生態屏障進行隔離,減少農田徑流對水庫水體的污染,減輕波浪的沖刷影響,減緩水庫周圍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針對澗峪水庫實際情況,用造林、種草、深耕、密植和修建梯田、溝渠、塘壩等方法,蓄水分、保土壤,增加土地吸水能力,防止土壤被侵蝕沖刷。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25°以上山坡退耕還草,河道兩岸還林還草。
(4)庫內生物凈化措施。在取水口附近或其他合適區域放置生物浮床,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進行培育,通過吸收和降解作用,除去水中的氮磷營養物質或其他污染物質;在藍藻暴發的區域采取適當的生物除藻技術或建設人工曝氣工程,減輕藍藻對水質的影響;放養適量的白鰱和花鰱,食取水中的腐殖物等。
3.2.3 澗峪水庫水源地預警監控體系建設
在水源地保護區建設污染源監控網絡,建立水量水質實時監測系統,包括數據庫建設,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建設,數據管理系統建設及監控管理中心建設。
3.2.4 澗峪水庫水源地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和保護應急規劃建立
監管能力建設主要包括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自身能力建設、監控信息系統建設。應急規劃建立主要包括應急能力建設,應急預案建立和應急物料儲備。
3.2.5 通過依法治水來實現水源地保護
運用法律手段,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注重發揮行政執法和法律調控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道德文化作用,強化人們的綠色水源意識,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綠色水源保護和建設。
澗浴水庫綠色水源建設,將對渭南這個“關中——天水經濟圈”的東部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建設和保護好這一綠色水源,優質的、安全的供水才能得到保證。因此,要將“生態澗峪、人水和諧、綠色水源、安瀾渭南”這一主題全面推向社會,早日促成綠色水源的實現。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