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貝佳
(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0)
一個好的城市公園既要滿足休閑需要,又要展示自身的特色吸引市區游客。這種吸引不僅僅是表現在景觀效果或是視覺上,還應在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有序的功能結構中展示其獨特魅力。但是現在的城市公園常常遇到“千園一面”[1]的現象,難以使公園從城市其他公園中脫穎而出,如何在城市公園規劃中提出“適合本土特色,又獨樹一幟”的景觀主題成為了現代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應著重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
公園景觀主題包括文化和功能,通過對公園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景觀功能的定位,確立其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其獨特景觀主題吸引游人,提高社會效應,這是主題定位在公園規劃設計中的意義。
南平延平城擁有獨特山地城市景觀,素有“森林之窗、本甲于全閩”之稱,以綠色金庫聞名于世。延平城是通往武夷山的南大門,境內山體與武夷山脈相承,其旅游景點與武夷山風景區天然連成一線。城區依山傍水,景色優美,城區周邊面向兩河的山坡綠樹叢叢,有大面積的人工林,較好地體現出南平山城“天際數峰眉嫵翠,中流一畫墨痕蒼”的景觀。環繞城區四周的一重山,形成了城市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生物種群源環,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的榮譽。
在2002年編制的南平綠地系統基礎資料中對南平市城區的公園進行調查(圖1),表明市域范圍內有8個主要城市公園,其中山地公園總面積為118.11hm2,占公園總面積的95.8%[2]。在綠地系統規劃(表1)中提出利用南平特有的山體條件在中心城區建設以九峰山、玉屏山、明翠公園為三足鼎立之勢的城區公園模式。規劃區綠地率雖已達標,但是綠地空間仍不足。主要原因是山地公園多,受地形限制,環境容量低,各類設施布局和活動開展受限,游憩功能較差,使得此類公園對游人的吸引力遠不如一般平地公園。同時,明翠公園、九峰山公園、玉屏山公園,雖都以山地自然景觀為特色(表2),但其景觀特色各有差異,如明翠公園定位為宗教文化型公園、九峰山公園定位為城市綜合性公園。玉屏山公園規劃定位為市級風景名勝專類公園,服務對象以中心城區及周邊地區的居民為主。主要以休閑、游覽活動為主。其日常客流量為200~400人次/日,節假日客流量為 700~900人次/日。平常附近居民只把玉屏山公園當成僅僅是爬山健身的場所而不是一個休閑健身活動的綜合性特色公園。故規劃中如何挖掘利用玉屏山公園自身景觀特色,因地制宜的設定游憩功能,打造有別于其他市域公園并具有特殊景觀功能的綜合性公園是本次規劃的難點。

圖1 南平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

表1 南平城市公園現狀

表2 中心城區規劃公園
南平歷史悠久,秦時即設閩中郡。公元213年,沿浦城仙霞嶺至南平、福州,開通了閩地與中原交通的“江南大道”,為福建最早的縣級行政區。當地刻書業、陶瓷業、冶煉業、制茶業,在全國享有盛名。南劍州州學的創辦,獨先于天下,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以及各類專才。從宋代開始,玉屏山主要作為名人以詩會友的場所,建有“市隱樓”,“詠歸堂”“東岳宮”“藏春書院”等場所;還流傳著“雙劍化龍”的傳奇故事,而后建的“化劍閣”、“天后宮”;山上還建有“老圃亭”“暗香亭”“虛心亭”等亭臺樓閣。至北宋末年,兩位隱士高人吳儀、吳熙建創建了藏春峽書院,成為當時文化名人和地方官員的“文化沙龍”之所,經歷了宋元明3代,至清末逐漸荒廢[3]。現還記載著南平八景之一的“龍津春浪”“藏春峽”,隨著歷史變遷,古跡荒蕪,但這些文化積淀為本次設計提供豐富的文化源泉。
玉屏山位于建溪東岸,南與九峰山隔江(閩江)相望,和南平市中心區僅一水之隔(建溪),有橫跨建溪的“玉屏山大橋”東西相連。在20世紀80年代起歸南平市園林管理處管理,1988年市政府將玉屏山設立為公益開放性公園。公園占地面積29.48hm2,由3個自然山峰西南連接而成,最高峰海拔高度為188.44m,站在山頂可以俯瞰南平市區全景。整個場地呈現東北面大草坪,西面山的格局(圖2)。

圖2 玉屏山全景
(1)“立意在先,布局在后”這是環境景觀設計與規劃建筑設計的不同之處,所以從文化背景的分析入手,著力進行地緣文化的挖掘[4]。玉屏山公園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場地由于是南平名人以詩會友,聚集文化名士和地方官員開展琴棋書畫的場地,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古閑文化,方式有親歷山林、賞園雅集、坐而論道、以摩寫經、山水詩畫等。規劃倡導傳承這種古老的歷史文化形態,使古人的雅學閑情能在現代城市綠地環境中得以發展,保持場所文脈的延續,通過規劃再現南平“古閑”文化,結合現代南平人生活習性,重新定義和解讀“閑”,賦予玉屏山“新休閑”文化的概念。新休閑文化是人們在休閑活動中消費的物質文化條件和精神文化氛圍構成的文化特征,是由社會和他人提供空間和設施折射出人類文化的內涵,是人們在休閑活動過程中了解、借鑒、體驗得到的文化綜合,是將人類休閑生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加以分析時所包涵的文化總結[5],深刻的展示玉屏山公園歷史人文和現代文化結合面,將公園建設成為融休憩、娛樂、健身為一體,并以突出文化休閑為主要特點。通過對場地“閑”生活內容以時代的詮釋,從而全面展示新時代的城市人文精神和南平文雅閑靜的和諧時代風貌,為城市帶來活力。
(2)考慮把相關的歷史典故、文化傳統與環境相結合。規劃強調形成“閑”文化景觀與“閑”氣氛的構建,并拓展、演繹成人們可以感受、可以記憶的建筑語言。提出恢復“市隱樓”,“詠歸堂”“東岳宮”“藏春書院”等場所,重新賦予新的游賞方式。同時,利用玉屏山的四大特色景觀元素(表3),以地形為契機,合理利用地理地貌優勢,創造出有異于其它公園的獨特城市公園。突出山地、丘林的流動性變化,以及平坦草地開敞空間的對比性,營造出可觀、可游、可憩、可玩的“雅”場所。
在結合場地特征,依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要求,在兼顧城市景觀和綠化生態功能后,提出了規劃主題為“閑?雅”。

表3 4大景觀元素分析
玉屏山公園的功能和景觀主題定位后,提出將規劃布局作為休閑文化的支撐點,活動項目作為休閑文化的展示面,強調環境與主題相配合,針對場地現狀及景觀環境,將園區分為休閑游憩區、健身游覽區、文化休閑區,3個分區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示主題(表4)。

表4 3分區的不同表現形式展示主題
3.5.1 山景
在景觀設計中主要突出山景的優雅,通過植物配置,因地制宜的增加和選用有觀賞價值的園林風景樹,在地形開闊視野好的景點,適當配置一些樹形挺拔的大喬木,不僅不影響視野和遠眺,同時樹冠可以起到遮蔭、樹干還起到框景的效果;立地條件好且又平緩的景點處,因地制宜片植色彩艷麗的花灌木,既可作為春季艷色花樹、裝點山景,又可美化景區環境,形成山花爛漫,春季盎然的季相色彩。同時,利用山體的地形變化,在山頂及視線開闊處恢復了一些原有的現已被破壞的古建筑,如半山亭、玉屏閣、藏春書院(圖3)等,供人們環視南平江景及城市景觀,使人們充分的感受山林野趣,古韻雅趣。

圖3 藏春書院
3.5.2 水景
利用現有山體地形營造跌水瀑布、小河流水的水體景觀,同時通過卵石和植物營造良好的水岸環境景觀,使人們可以嬉水、賞花;適當采用霧化設施增加溪流林地的效果,即使在枯水季節該處的植被和濕潤的環境也能給人以幽靜溪流的感覺(圖4)。

圖4 溪流景觀
3.5.3 草坪
在草坪空間營造上,主要通過種植季相植物和營造微地形來圍合空間,產生多變層次空間強的“雅致”小環境。這種小環境的形成,意向性的引導游人游玩方式,發揮草坪優勢。草坪成為這個區域人們閑暇時余的主要休閑方式,周邊小區居民可以在此開展各種休閑活動(圖5),如放風箏、曬太陽、與家人放松交流、賞花、跳舞、健身、打太極等。

圖5 草坪景觀
玉屏山公園主題設定采用緊扣場所區域功能和文化內涵的方式,深入挖掘場地本身特質,依托內在的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景觀文化資本,以突出其在同類型城市公園的獨特性,并通過因地制宜的融合、服從景觀主題,創造出具有活力主題突出的嶄新城市公園。
致謝:感謝該項目參與人員吳力立、陳玲、張桂玲、范思哲等。
[1]丁 穎,成玉成.徐州市豐樂亭文化公園規劃設計[J].南方建筑,2005(12):103~ 106.
[2]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政府.南平綠地文本說明書[R].南平: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政府,2007.
[3]南平市延平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延平勝跡[R].南平:南平市延平區政協文史委員會,1998.
[4]肖 彬,趙學彬.現代城市公園文化建園的詮釋[J].小城鎮建設,2003(8):43~ 45.
[5]張 順.論休閑文化象征與休閑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J].通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