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楊柳青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環境藝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居住區作為人類聚集、生存以及發展的主要場所,在社會進步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環境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城市面貌及城市的品位。在經歷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災區居住區,更加有必要規劃、設計一個既能滿足日常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又能達到安全、衛生、舒適、寧靜和優美的環境。
綠化在居住區景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廣義性的綠化指植物,植物是居住區綠地建設的主導,居住區的生態環境需要綠色的植物來平衡和調節、有利于形成小氣候、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等等。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景觀”,通常指的是除綠化以外的硬質建筑,范圍相對廣泛,具體作用是與居住區周邊的建筑物相協調,和景觀設計中的綠化相融合,形成整體的居住區環境空間。廣場雕塑、假山、廊架、坐凳、鋪裝、休閑健身設施等“非綠色”的建筑都稱為“景觀”。
一般來說,建筑是為人們提供生存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性空間,但其主要表現的是功能實用、造型美觀和經濟等,所以一般情況下,居住區的景觀不包括建筑物,因此特指居民活動和休閑的空間,主要體現在使用功能、生態功能、美化功能。
根據《災后重建規劃匯編》中對城市綠地規劃要求,對地震災區重建中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定位進行分析。
3.1.1 了解現狀,合理設計
對災區居住區進行全面、系統的現狀調查,分析現有綠地特點,存在的問題,了解受損情況等,充分考慮對現有綠地的回復利用,合理保留現有植物。
3.1.2 健全功能,統籌設計
對居住區原有不合理的系統、結構、布局、空間等問題,利用合理的景觀設計,使其達到布局合理,系統健全。
3.1.3 平災結合,美化環境
基于災區特殊的地質特征,應對景觀綠地的防災避難功能特別加以完善。居住區綠地不僅要在滿足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提供休閑娛樂、美化居民環境等一般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居民區綠地的安全作用,應結合實際的設計防災避難場所。居住區內景觀要以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鄉土植物為重點,避免大面積的草坪,盡量限制較大面積的硬質景觀,來營造舒適美觀的環境。
3.1.4 融入文化、突出特色
地震災區重建中的景觀設計應結合當地文化特點、地理地形特征、人文歷史情況等,突出本地特色,傳承歷史特點。四川阿壩州理縣屬于藏族、羌族人民居住地,其特色的碉樓、圖騰、建筑等,在規劃設計的時候予以重點考慮。
(1)地形地貌相對復雜,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均有分布,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植物隨海拔的變化有較大差異。
(2)地質土壤多為沙土及回填土,不利于水土保持的同時,植物也非常難以生長。
(3)自然災害頻發,高海拔地區屬于我國多地震帶,且在地震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次數更多、危害更強、范圍也更大。
(4)生態條件復雜,一方面耕地少,土質貧瘠;另一方面動植物自然非常豐富,生態資源多樣,瀕臨物種以及稀有物種較多。
(5)少數民族聚居,現在主要的地震災區,以藏族、羌族為主,應以“本土”景觀體現特色。
該項目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縣城雜骨腦鎮。占地4.69hm2,其中綠地面積約為2 000m2,占總面積的4.35%。項目所處位置為理縣縣城最主要的居住區內,綠地率相對較小,但設計可以在有限的面積范圍內,放大綠地作用,將其做細做精,改進縣城綠地質量,提升縣城文化品位,打造一個嶄新、生態、自然的景觀環境空間。
設計依據包括《理縣城市總體規劃》,《理縣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理縣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99,湖南援建以及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的相關地形圖、文字資料等。
4.3.1 西區小廣場
西區小廣場位于西區居民區內,占地面積約28 486.49m2,其中綠化面積約為3 598.56m2。西區居民區作為縣城風貌改造的重點工程,也是作為新城主要住宅區,力圖打造“以人為本,精致,高檔”的縣城綠地景觀(圖1)。

圖1 理縣西區文化廣場
4.3.2 營盤街區
營盤街區地處縣城主干道三湘大道旁,總占地面積約 14 686.46m2,因實際情況,綠地面積約300.00m2。
4.3.3 老街街區
老街街區位于老城區,作為老城區的主要街區,盡量在現有綠地嚴重不足的基礎上增加綠化面積,占地面積約3 714.76m2,其中設計綠地584.52m2,包括理縣中學臨街綠地。
營造富有魅力的休閑場所強化綠地的休閑、娛樂、文化功能,依托當地特色建筑物,如藏族特色炮塔、民族建筑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及觀賞的最佳場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藏族羌族習俗與文化,滿足基礎職能的同時,豐富人民生活。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與人文景觀相結合,“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打造一幅精彩巨畫。
4.5.1 整體性
注重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性,總體上簡潔明快、局部設計在遵循整體風格統一的基礎上求變化。
4.5.2 舒適性
遵循“以人為本”的現代設計理念,整體上采用大色塊的設計手法,減少跳躍感;細部處理則提供適宜人體尺度、豐富的景觀層次、材質和形式的變化。
4.5.3 適用性
為周邊建筑提供相應的適宜環境,如商業建筑入口和交叉口處的廣場及開放場地;并結合功能性小品的布置,如座凳,花壇等。
4.5.4 空間感
根據現有的基地形態,以“收放結合”的平面形態配合豎向多層次的景觀元素(包括綠化、假山、置石、燈具等),塑造景觀環境的多元空間感。
4.5.5 視覺化
充分運用景觀設計的各類元素,在構圖、材料、質感、植物形態及色彩、平面等各個方面相配合,強化車行和步行過程中的視覺美感。
尊重地方特色,以理縣鄉土樹種銀杏、桂花和玉蘭為項目的基調樹種。設計時充分考慮到植物的季相、色彩、層次以及天際線的變化。在植物搭配上,喬灌木相結合,常綠樹與落葉樹相結合,針葉樹與闊葉樹相結合,綠葉樹與彩葉樹相結合,營造出一處高低錯落,清新寧靜的自然空間。充分總結理縣常用植物,并根據花灌木喬木的花色、花期不同,做出合理的搭配,詳細配置見植物配置表。
地震災區重建中居住區景觀設計是結合地震災區居住區的不同特點進行的,不同的地區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在結合實際情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為災區人民規劃設計出一個既可避災減災的安全場所,又集美觀、生態、使用于一體的景觀空間。
[1]李茂虎,劉宗明.景觀設計[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2]尹吉光.圖解園林植物營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仇保興.災區重建規劃匯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臧德奎.園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