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柔馨 ,江 砥
(湖北省黃岡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湖北黃岡438000)
大別山旅游區是我國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經濟區域,整個大別山山脈被數10座全國性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環抱,它是我國中東部地區最大的一塊綠地。脆弱的生態條件和“兩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試驗區的地位決定了可持續發展應成為大別山旅游業長期追求的目標,而經濟落后、文化教育事業的不發達又決定了該區域的發展應打破常規,實現跨越式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2個最基本的方面,發展與可持續性。發展是前提也是基礎,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并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可持續性是關鍵,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承載能力時空分布的有限性,決定了可持續性的發展方式。發展大別山旅游業主要包含:要發展旅游業;要利用旅游業來帶動大別山區的全面發展;要創造促進大別山旅游業發展。
大別山橫跨鄂豫皖,涉及3省6地市39縣市區,其山雄水秀壑幽,被譽為“中原第一峰”,同時它也是一座紅色的山、英雄的山,而且文化底蘊也極其深厚,人文優勢獨特。大別山可謂名山俊俏、名人輩出、名寺聞名、名泉珍貴、名產豐饒,是一座令人稱奇的旅游資源富礦,蘊藏著巨大的競爭優勢。
(1)增強大別山旅游業的外部經濟效應。旅游業在從分發展自身的同時,也應盡可能為該區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提供機會,為當地工農業產品打開銷路。當然,其他產業部門本身也應適時加以調整以搭上旅游經濟的“便車”。
(2)大別山旅游業的發展在促進大別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應考慮適當調整擴大其服務范圍,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在中部崛起這一大的發展環境下,應服務于中部地區旅游業。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為大別山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機遇,大別山也應適時予以回報。
要創造促進該區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政府應主要從政策環境、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來考量。一方面,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使大別山旅游業發展有章可循。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利用企業的主體地位,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吸引各大企業前來投資開發;另一方面,應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經濟發展與生態優化同行”的方針,參考國家環境資源法結合本地區實際,當地政府應積極為本地區環境保護工作立法,堅決抵制和制裁各種破壞該區生態環境的行為,做好大別山區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工作,促進大別山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大別山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佛教文化旅游資源以及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等。將這一些列資源進行包裝形成各主要資源品牌,經過包裝后的紅色旅游資源應具有廣泛的普適性,突出強調其革命精神的震撼力,生動而不失嚴肅,輕松而不失崇高,使革命文化更能深入人心;生態旅游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形成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局面;民俗文化資源以一種人民群眾喜文樂見的形式廣泛傳播,成為流行新風尚,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得到發揚;佛教文化得到弘揚,禪理精髓思想得到廣泛的國內、國際認可;以東坡文化為首的歷史文化資源得到傳承,東坡文化成為黃岡市毫無爭議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城市名片,同樣也是大別山旅游區的精品名片之一。
此外,從市場定位的階段目標來看,在該旅游區旅游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主要以大別山區所在的3省為主要客源地,當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以鎖定3省所聯系的幾大經濟區域為市場目標,例如,從湖北省的武漢經濟圈向南到長江經濟圈直至華南經濟圈、向西到成渝經濟圈,從河南省向北到環渤海經濟圈,從安徽省向東到長三角經濟圈以及沿海經濟帶。最后形成整體競爭力,打開國際市場。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目的,見圖1。以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大別山區經濟發展逐步走上這樣的發展軌道。通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該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脫貧致富,地區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旅游業成為該區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圖1 可持續發展循環系統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大別山貧困區的人民脫貧致富,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并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地方政府以及當地人民有更多的資金和更大的熱情投身于環境保護工作,各級政府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生態環境的優化則會進一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人民增收,進而進入“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發展軌道,生態產業發展與經濟建設融為一體,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區域統籌發展新目標。
當經濟和生態效益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社會效益開始顯現。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得到不斷的完善,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催生了當地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的形成,也會對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優化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同時對當地人文旅游資源的深度開采和挖掘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同時,以旅游業為發展龍頭該區經濟社會生態事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對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將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
按旅游資源的性質來分,可以分為紅色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保健養生旅游資源。3省6市,6個發展極:黃岡、孝感、隨州、信陽、六安、安慶,在共享大別山品牌的基礎上,各自拓展區域市場 。
以黃岡為例,按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來看,以黃州為中心,以麻城、英山、黃梅為次一級中心,撐起黃岡大別山區旅游業“弓”形發展格局。黃州為“箭尾”,英山為“箭頭”,直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以及海外市場,凸顯其巨大的客源市場及發展潛力。
其中,黃州是黃岡市所在地,是鄂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同時黃州是東坡文化的聚集地,以東坡文化為首的古色文化呈現出黃州區旅游發展特色。麻城是武漢城市圈規劃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其紅色旅游資源、生態旅游資源均十分豐富,106國道是其與黃州區聯系的主要干道。英山縣通過武英高速與武漢城市圈緊密相連,并通過318國道與黃州區緊密聯系,該縣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以及保健養生旅游資源。黃梅縣以京九鐵路、055國道為紐帶與黃州區和武漢城市圈連通,該縣佛教文化資源尤為豐富,并且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整個大別山區就旅游業的發展相比全國來說處于初級階段,真正實現區域旅游合作的最大效果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 。走政府主導型旅游開發道路,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加快旅游發展的重要經驗 。針對現階段大別山旅游發展,政府主要應履行以下職責。
3.1.1 制定政策
(1)及時出臺大別山整體旅游規劃方案。行政壁壘的消除、區域政府間合作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應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2)各區政府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工作。在進行此項工作時應充分考慮區域合作,是入駐企業能在區域內各行政區間進行無障礙經營,擴大規模效益;另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也應滲入到此項工作中來,對于那些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企業堅決不予引入,對于中度或輕度污染的企業相應提高其征稅比例并督其整改,對于綠色污染企業給予相應的鼓勵政策并積極扶持其發展。
(3)對于景區內原有企業,政府應對那些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及破壞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四項措施。對于那些有利于景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鼓勵它們在與景區特色相一致的基礎上形成各自獨特的發展特色,同時鼓勵各中小企業聯合成一個或多個大的企業集團,提高整體競爭力,帶動本土企業發展。
(4)制定良好的發展規劃,主動爭取國家對大別山旅游資源投入以及社會各界對大別山旅游開發的資金物質等各方面的支持。
3.1.2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對景區實行修復整合
(1)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旅游專用公路并設旅游專線車,以增強游客的可進入性,也為物資的流通提供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促進區域內資源與區域外資源的流通,盤活整個大別山區的經濟。對于已建公路,應該照例改善路面狀況,提高路面質量,加大現有道路的路面養護、增加安全設施和交通標志,提高道路服務水平,增強各景區之間的通達性。
(2)修建賓館、旅社、衛生所等基本生活服務場所,其中主要以農家樂為主,適當修建高檔次的大賓館,并對各農家旅社的衛生安全、設施安全等各項進行嚴格把關。加強景區供水、供電、通信、標牌、車場、公廁、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文化娛樂設施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引導一般現代娛樂場所和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紅色旅游文化、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挖掘和開發,通過適當的改造和包裝使其更具有參與性,能充分體現地方和民族特色,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對景區資源進行修復整合。對景區內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資源進行修復。加大對水土流失地區的水土治理工作,加強對滑坡、泥石流多發地段實時監測與整治工作,提高游客游覽過程中的安全性。對植被破壞嚴重的景區加大生態修復工作,做好林區的林木保護工作以及稀有生物資源的保護工作;在人文物質資源修復工作方面,對遭侵蝕建筑及重要雕塑實行大規模的維持原態的修復工作,盡量與景區生態原貌相協調;在人文精神文化資源上,對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資源、佛教文化資源進行統一包裝,實施品牌戰略。此外,對于一些分散的、小規模的、精致的小景點實行綜合整治,整合開發,擴大規模效益。
3.1.3 確立區域核心,實施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
宏觀上大別山旅游是一個綜合概念、整體概念。從大別山旅游資源的種類上看,有革命的、宗教的、生態的、民俗的、歷史的、養生的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從大別山旅游資源的分布狀況來看,其雄踞鄂豫皖3省6地市39縣市區。那么面對種類如此之多、分布如此之廣的旅游資源確定區域“第一發展極”則成為一個現實性的問題。
通過對資源、交通、區位、旅游發展環境的綜合分析比較,筆者發現,黃岡有條件成為大別山旅游品牌發展的“第一發展極”,走特色化路線優先發展,帶動整個大別山的區域開發,這是大別山賦予黃岡的歷史使命 。黃岡市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是大別山旅游資源的主體構成部分,而且黃岡市旅游業發展較早較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另外,其作為武漢“1+8”城市圈的成員之一并且位于長江經濟帶上,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
大別山的市場營銷應與黃岡市的城市營銷、區域營銷整合為一體,樹立“黃岡強則大別山強,大別山強則黃岡強”的一體化意識,實現形象一體化、行動一體化、甚至探索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機制 。整個大別山旅游業應以黃岡市為軸心,進行區域合作發展,六地在共享大別山旅游品牌、整體營銷的基礎上,要明確自身形象特色,差異化營銷,以達到區域旅游經濟的整體發展。
在具體營銷過程中,各片區應成立專門的營銷隊伍、宣傳部門,協調分工各部門的職能工作,各片區、各部門定時召開經驗總結與交流大會,設立專項資金招納賢才,建立人才的長久供應機制。設立大別山去旅游資源管理處和大別山旅游官方網站,適時展開民意調查,廣泛征集各方意見,開拓客源市場。
微觀上在宣傳策劃中以紅色旅游資源宣傳為主體,多種精品特色資源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植入生態環保元素,向游客傳達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大眾的環保意識,獲取良好的社會效益。除此之外,景區紀念品也是向游客傳達景區信息的“窗口”,依托大別山區特色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進茶葉、板栗、花生、刺繡等特色旅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對景區資源特色進行有效宣傳的同時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在紀念品所需材料的選擇上,盡量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易降解的綠色環保材料,讓游客把“綠色”帶回家。
3.1.4 開展綠色行動
綠色行動是可持續思想在大別山旅游業發展中的具體運用,它可以分為綠色開發、綠色經營、綠色人力資源管理這3個部分。
(1)綠色開發。在大別山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從生態、高效、綠色、環保的理念出發。合理規劃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區的服務設施建設,在開發中把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明確環境保護的目標的要求,提倡景區內游覽景區外食宿,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于旅游區內的各企業實行嚴格的控污減排力度,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實施。做好景區內村民的移民工作,將其遷入景區外,并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對當地村民進行環保教育,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構筑科學有效的生態產權保護機制,激發當地村民環保的積極性,減少生態破壞。
(2)綠色經營。在不影響游客旅游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安裝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并大力推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充分考慮到各景區的人口承載力和接待能力,適時通過價格機制對各景區實行“休養”政策,防止游客在某一景區過分集中而導致生態環境系統的崩潰。另外,用于旅游宣傳的紙介質資料盡量采用環保材料,做好可回收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景區的垃圾污染。
(3)綠色人力資源管理。大別山旅游區的企業盡量聘用大別山區居民,對當地居民適度有些愛你考慮;用工慣例要為大別山民眾所接受,還應培訓員工對環保的重視及自覺參與綠色行動。并將大別山的綠色活動廣泛推向社會,廣泛征集“綠色使者”或“大別山綠色形象大使”,呼吁社會廣泛參與,召集志愿者為大別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出貢獻。
發展旅游是解決“三農”與山區問題的最好結合點,保護環境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到大別山區旅游業發展過程的始終,不僅恢復和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可以增加大別山人民的收入,使大別山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使大別山地區經濟、生態、社會得到全面發展。
[1]劉雪榮.建設大別山旅游經濟帶 促進湖北旅游經濟發展[C].//韓宗杰.大別山旅游發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王洪濱.合縱連橫,旅游與區域發展一體化[C].//韓宗杰.大別山旅游發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44.
[3]席建超.大別山地區旅游區域合作戰略目標、模式與路徑選擇[C].//韓宗杰.大別山旅游發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86.
[4]蔣 蕓.基于SWOT分析的城郊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考試周刊,2009(6):17~18.
[5]王志萍,胡 曉.基于鉆石模型的瑞金紅色旅游競爭力研究[J].綠色科技,2011(4):33.
[6]方國華.關于黃岡大別山旅游開發的思考與建議[C].//大別山旅游發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