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 者 肖吉德
作為“中國電器之都”,樂請市擁有一批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有巨大影響力的電氣企業家群體。作為“中國電器之都”龍頭企業正泰集團的創始人,南存輝的影響力在新興的中國企業群體中無疑是相當出眾的。1963年7月出生于浙江樂清柳市鎮一個貧困家庭的南存輝是第九屆到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常委、中美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質量協會副會長、中國國家認證機構認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和浙江省工商聯副會長,獲得“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世界青年企業家杰出成就獎”、“2002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等難以計數的光榮稱號。2009年4月15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中國專利侵權賠償第一案”中,南存輝締造的正泰集團和全球最大的低壓電器供應商就專利侵權糾紛案達成全球和解,正泰集團獲得1.575億元的賠償金,成為迄今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侵權的最大賠償案,南存輝在全球的影響力急劇提升。
2011年2月22日晚,素有“中國經濟奧斯卡”之稱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北京召開,南存輝的樂清籍老鄉和曾經的下屬陳伍勝因“完勝中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第一案”榮獲“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陳伍勝從中國首席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手中接過獎杯。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已經歷11年,共評選出100多位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此前溫州只有2人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分別為南存輝(正泰集團董事長)、黃發靜(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為“中國電器之都”樂清市第二位獲得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的陳伍勝,他比南存輝獲得此獎晚了9年,而1954年出生于樂清的陳伍勝比南存輝年長9歲。陳伍勝的正式職務是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美國希珂爾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他還是中國管理學院經濟學部客座教授、上海浙江商會副會長、浙江省電氣行業副會長、浙江省經營管理大師、浙江省企業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第二屆中國民營企業十大新聞人物、2006年度十大風云浙商。陳伍勝創建的通領科技集團還和南存輝的正泰集團有限公司同時獲得“2010年度國家專利示范、試點企業”稱號,這也是“中國電器之都”僅有的獲此榮譽的兩家企業。

在“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對陳伍勝頒獎詞是:“中國商人動了美國巨頭的奶酪,接訴訟狀、收逐客令。他以5場官司、6年對陣、千萬美元,完勝中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第一案。他用中國勝利的故事激勵我們:勇無懼,開先河;真專利,走四方。”
在現場陳伍勝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感言:“我們這場官司,我們覺得自己的決策,實現官司訴訟的轉變,以原告起訴那邊的公司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實現了由被動防守向主動進攻的實力上的轉變。由被告向原告的地位轉變。從官司一直由律師決策,由向我們自己參與決策的話語權轉變。摘掉了六年一直當被告的帽子,我們在短短的33天又贏了,這是實力決定地位,只有轉變才能生存。”
陳伍勝先后在鐵道部第三局六處、樂清市鄉鎮企業局等國家部門任職。1988年,不滿足現狀的陳伍勝辭去公職,尋求人生新的目標。1989年陳伍勝以技術入股在安徽省創建了求精電器廠,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1993年在柳市創辦了樂清市泰星互感器公司,很快成長為一家年產值1500萬元的企業。1995年底,他將泰星歸于正泰集團旗下,由正泰控股51%,自己仍當總經理。1997年,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調陳伍勝到集團總部當自己的助理。2000年,陳伍勝再次調任,成為上海正泰集團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上海的4年里,開闊的事業和不斷的“充電”改變了陳伍勝。他有幸和國家以及上海市的領導人一道談發展,也曾和中美W T O談判大使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切磋中美經濟互動發展。他的戰略目光逐漸由國內轉向國際。
2004年1月,陳伍勝離開正泰集團,重新選擇創業。陳伍勝將自己積累的資金和從上海的融資收購了原浙江東正電氣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通領科技集團)的全部股權,回到家鄉樂清投資。早在2003年,陳伍勝聽說美國政府正在強制推行一種接地故障漏電保護裝置(GFCI),形成一個每年30億美元的新市場。這種安全裝置技術含量高,全球僅美國4家公司生產,而中國樂清市的東正已經有一家企業突破了此項技術。在美國的4家企業中盡管有百年老店,有全球500強,但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機電一體化的漏電保護系統,惟獨東正公司是以零功耗永磁式的電磁脫扣和電磁復位原理,創出漏電保護的新路,比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安全可靠性和檢測靈敏度都高,東正產品超過了美國國家實驗室U L認證機構的2003年標準,并為網絡和通訊預留了發展空間。2006年,為打造全球最大的GFCI產品生產園,在東正的基礎上,陳伍勝成立了總資產達2億元的中國通領科技集團。
2006年11月2日,通領科技集團成為國家體育場指定產品供應商的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此次進入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的RCCB剩余電流斷路器,是通領科技集團運用其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為國內高端市場量身定做的。RCCB剩余電流斷路器大大提高了中國漏電斷路保護技術水平,可確保體育場內用電安全性和可靠性。此次進入國家體育場的產品,是運用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為國內市場而生產,滿足中國高端市場的需求,將中國的漏電保護技術提前了20年并處于國際一流水平。
通領科技集團專業生產GFCI 系列產品、LCDI 系列產品、RCCB 系列產品、TIMER (定時器)系列產品、DIMMER(調光器)系列產品、開關插座系列產品等六個產品系列,均已通過美國UL 認證、ETL 認證和加拿大CUL 認證,并且獲得美國發明專利4項,國內各類專利29 項。正在申請中的國內外各類專利68 項(含加拿大專利 4 項)。產品全部出口美國、加拿大、北美和歐盟國家。公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智能接地故障斷路器(GFCI)榮獲溫州市“重大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公司先后被評為:“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中國工商銀行AAA 級信用企業”,并被列為“國家火炬計劃”。
2011年3月1日,由中國國際商會、中國貿促會主辦的“中國工商界紀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周年會議”在中國貿促會禮堂舉行。通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伍勝就他六年在美國打的五場維權官司做了精彩的發言。
陳伍勝指出,中國產業在做大的同時必須做強,一定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用高新技術占領國際市場。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在今后的十年隨之而來的國際知識產權的糾紛和爭端將會愈演愈烈。知識產權的保護是西方跨國公司的最后的一道屏障,因為是專利的技術,所以它是高附加值,也是關系到他們最根本的核心利益,所以這最后一道墻也不是很容易能夠推翻的,而是你死我活的。通領科技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通領科技2004年進入美國。到2010年六年的時間里,公司在美國的法院,應用美國的法律、美國的律師打了五場官司。通領科技的競爭對手輪番提起訴訟,濫用知識產權,主要目的是排斥新的競爭對手,達到壟斷現有市場格局的目的。
2004年,通領科技的漏電保護斷路器(GFCI)剛剛進入美國市場,4月份,美國五百強企業萊伏頓公司(Leviton)就在四個地方聯邦法院提起訴訟,同時起訴通領科技在美國的四個經銷商。同一個權利要求,同一個專利,但是在四個不同的地方起訴,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用四套法律程序,四套律師班底,乘上四的成本來拖垮你。美國的訴訟費用本身就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通領科技是一個中國的民營企業,資本金不夠雄厚。他們想通過漫長的訴訟過程,從經濟上把通領科技拖垮,達到他們不戰而勝的目的。
為了民族工業的尊嚴,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清白,通領科技進行了應訴。第一場訴訟他們是用“558專利”來訴通領科技侵權,結果,通過技術鑒定這個方法,通領科技打了中美知識產權訴訟史上第一個全勝的案子。所謂技術鑒定,就是美國專家通過鑒定,認為通領科技的產品不侵犯萊伏頓公司的所有專利。
緊接著,萊伏頓公司又針對通領科技的產品,緊急申請了一個“766專利”。根據美國聯邦專利法,當事雙方在訴訟期間是不能申請專利的,但是萊伏頓公司隱瞞了這點。他們用這個專利起訴,最終他們的陰謀還是沒有得逞。
2007年7月11號,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布朗寧法官宣告通領科技不侵犯萊伏頓專利。通領科技打官司贏了。這時候萊伏頓公司提出條件,第一,讓通領科技不要再起訴他們賠償,第二讓通領科技放棄對他的“766專利”的有效性的起訴。當時,通領科技可以選擇繼續上訴,但知道那是拉鋸戰式的過程,拖你三到五年才能把整個程序走完。通領科技也考慮到中國的傳統禮儀,和為貴。既然他們承認自己告錯了,那就和解吧。

沒想到達成和解不到36天,美國另一家生產GFCI的帕西西姆公司把通領科技和中國的另外五家企業告上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ITC判中國的五家企業全部侵權,給美國海關下達了一個有限排除令,中國所有的漏電保護企業立刻失去了巨大的美國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漏電保護行業每年數10億元人民幣的出口額面臨消失,五萬多相關產業鏈員工面臨失業。
是退出還是繼續占有這個市場,對通領科技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選擇。通領科技和律師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討論。律師指出,這次告的是美國政府機構,通領科技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所有的辯護詞都是要非常準確的,一絲一毫都不能錯,不能有一點瑕疵,這樣一個訴訟費用大概是三百萬美金??墒峭I科技的勝訴率,國外企業訴美國政府機構,從概率統計分析,成功的可能性只有3%。通領科技的專利不侵犯他的任何專利,但是不一定說法官就不判侵權,要做好思想準備。
這個選擇確實非常之難,通領科技想了很多很多,最終還是選擇應對。為什么?自己要用三百萬美元換來今生今世的不后悔。放棄了可能這一輩子都有一個心結,為什么不把這場官司進行到底,可能也有獲勝的機會。第二個,哪怕這個官司輸掉了,倒下去了,也為中國走出去的企業探明了競爭對手的火力點,也為他們交了學費,為他們積累了一點教訓。所以通領科技決定堅決打下這場官司。最終大家都看到了這樣一個結果:2010年8月27號,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撤銷美國ITC的錯誤判決,通領科技不侵犯對方專利,要求ITC修正海關的有限禁止令。通領科技在該案上獲得了全勝。
把這樣一個官司打下來,通領科技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高興還不到七天,萊伏頓又一次把通領科技訴上了ITC,說侵犯了它的另一個專利。
這個時候通領科技轉變了官司的訴訟方式,不能夠一直當被告,這次也當一回原告。通領科技把它反訴上了新墨西哥州聯邦地方法院,理由是它違背了在該法院簽訂的和解條約。又是美國新墨西哥州聯邦分區法院布朗寧法官主持了這個案子,而且他在兩個禮拜內就立案,兩個禮拜內就作出一個判決,要求萊伏頓公司在ITC撤回它的訴訟,否則它就是藐視法庭。
就這樣通領科技獲得了第五場官司的勝利。但是,這就好比一個人在美國第五大道上走,一個警察過來把你抓住。他說你是個小偷,你說你沒有偷。他說那你就把你沒有偷的證明拿出來。你做了很多證明,來證明你沒有偷。結果警察告訴你,你沒有偷,你可以走了,但是什么樣的賠償都沒有。通領科技六年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所以,通領科技的案例告訴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要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把它提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呼吁中國的企業要抱團走出去,以行業為單位申請國際專利,實現自我保護。當競爭對手惡意發起攻擊的時候,可以用行業的專利池進行反訴,他用一個專利,我們用兩個、三個、甚至五個專利去抗衡,增加他的訴訟成本和風險,來保護中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