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系主任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努力。”孫賢和說。
身為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終身教授、可擴展計算軟件實驗室主任、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客座科學家和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訪問科學家,孫賢和無疑是海外華人的驕傲。在他的官方身份之外,美華學社(美國華人教授科學家學社)負責人兼前任會長的身份更為我們所關注。這家由取得終身大學教職的華人教授們創建的學社,是一個匯集在美華人精英階層的團體。孫賢和在這一平臺之上為推動中美交流、引進美國專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撰寫的一系列關于如何引進海外高端人才的文章,引起了中國高層管理者的關注。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來的科學家
2011年5月,孫賢和回國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為海外代表團僅有的16個代表之一,孫賢和將這看成是一種榮譽,是對他過去參與中美交流工作的一種肯定。會議結束后,孫賢和接受了本刊記者采訪。
面前的孫賢和儒雅平和,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我是北京人,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長大,我的家在后海那邊兒。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胡同九十九》其中一景就是我讀書的小屋,一條典型的北京小胡同。我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授,因為‘文革,我初中畢業后沒能進高中,以文藝骨干的身份進了北京市物資局馬連道倉庫做了搬運工。那段看著別人上高中而自己不能上的經歷是最痛苦的,當時就想,如果還有機會上學,一定要好好學。”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孫賢和欣喜萬分。經過努力,孫賢和于1977年被北師大數學系錄取。上學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孫賢和在學校小賣部買到一本關于如何申請國外大學及獎學金的小冊子,這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孫賢和照著書中所寫的向美國高校發出了申請,還沒畢業就拿到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助教獎學金。1983天冬天,孫賢和赴美留學,1985年、1987年、1990年分別獲得密歇根州立大學數學碩士、計算機碩士、計算機博士學位。
畢業后,孫賢和先后做過美國能源部艾姆斯實驗室博士后,擔任過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管理局蘭利研究中心科學研究員等職。他1999年加盟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nlinois Institute 0f Technology)計算機科學系,取得終身教職。截至目前,孫賢和已發表了近200篇專業著述,有4項專利,是多項國家項目的主持人。他提出的內存制約加速比定律,被稱為孫一倪定律,是可擴展計算的三大定律之一。他和他的研究小組近年來多次榮獲IEEE、美國NSF和專業會議的最佳論文獎、研究貢獻獎。
“每年完成一件與中國有關的事情”
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是美國著名學府,二戰時培養了大批優秀軍官。作為一所私立學校,伊利諾伊理工有自己的特色,它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提倡創新。多數學生就業后的發展情況非常好,世界上第一部手機、第一家做無線傳感裝置的公司,還有目前最火爆的微博,都是該學院的畢業生始創完成的。能成為該學院的系主任實屬不易。
孫賢和認為,能夠擔任伊利諾伊理工的系主任,與他敢做敢言,積極參與的為人有關。“對于融入主流社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田長霖校長曾經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應當做到和中國人在一起時要比中國人還中國人,與美國人在一起時要比美國人還美國人。我的理解是既要保持中國的優秀文化,又要積極參與美國的地方事務。遇事只是抱怨是沒用的,只有參與才有發言權。參與了才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既要提出問題又要花時間、精力去和大家一起解決問題。自己把自己當做主人了,別人才會信任你。參與得多了,有了口碑自然就會得到大家的信任。”
孫賢和逐漸贏得了學校師生的愛戴和擁護,慢慢樹立起威信,成為系主任是水到渠成。他說:“打破玻璃天花板一直是美華學社的重要議題之一。近幾年有多位美華學社的領導人走上了學校的領導崗位,做了系主任、院長和助理副校長等,身體力行,以自身行動打破玻璃天花板。我只是其中的一個。”“做不做管理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群體,大家都不做管理,那是一個群體的缺失。”“我當選后,華人教授們,尤其是年輕的華人教授們,都非常振奮,其實這對美國校方也是一件大好事。”
對于今天取得的成就,孫賢和謙遜地表示,在美國取得成功的華人很多,自己算不上什么,但是,他也坦承,在美國做系主任既要做管理又要做科研確實很不容易:“對我而言,系主任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努力。”
當選系主任后,孫賢和要求自己每年完成一件與中國有關的事情。第一年,在他的倡導下,伊利諾伊理工全校共同隆重慶祝中國春節,校長和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共同參加了相關活動,當地媒體紛紛報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活動我們發現中美友誼源遠流長,中國與學校的淵源深厚,1929年我校就有中國學生會了c我們找到校方老檔案中的相關照片制作了幻燈片,并制成紀念冊,校長、院長、我和中國聯誼會主席4人簽名,送給總領事,總領事很感動,校方領導和師生也非常高興,反響非常好”
第二年在孫賢和的推動下,學校為美國華裔學生設立一個獎項,表彰鼓勵那些成績優異而且對華人社區做出貢獻的學生。他認為下一代是最重要的,希望通過這一獎項的設立,鼓勵在美華人保持中國傳統,拉近華人與美國主流社會的距離。
此外,孫賢和還參與了很多與中國有關的工作,比如,學校開設有專門為中國培養高層管理人員的MPA班,他每年去給各界學員演講、做報告。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兩國互訪活動等等。學校的對華友好打響了學校在華人中的知名度,近兩年在校華裔學生大增,他的積極努力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把中美交流做到實處
2003年成立的美華學社,到如今也才8年有余,但是社團的成員卻都是在美15年~20年的擁有終身教職的教授。用孫賢和的話說,美華學社是一個“既年輕又年老的社團”。美華學社的成立可追溯到“李文和事件”。1999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無端懷疑華裔科學家李文和“竊取核武器設計機密”,給中美關系造成惡劣的影響,也引起了在美華人的不平。為了維護在美華人的自身利益,在美華人教授成立了美華學社。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逐漸壯大,美華學社如今已成為推動中美交流的重要力量。
孫賢和在擔任美華學社會長和副會長的6年多時間里,美華學社為中美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與國內合作,在新疆建立了海智基地;二是跟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出書,將國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紹到國內。2003年學社剛成立就出版了3本科普讀物,《人民日報(海外版)》還做了專門介紹,中國科協舉辦'了出版發布會。其中我寫了一篇文章介紹普適計算,文章發表后,很多國內專業人士包括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等專門來找我,跟我深入探討這一課題,請我來具體講解普適計算。
后來大家熟知的物聯網、智慧城市實際上都是普適計算的具體應用,影響深遠。”孫賢和回憶學社最初的工作時如是說。
由美華學社、中國科協、中國教育部、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新疆自治區5方共同合作參與創立的新疆海智基地,如今已經成為海外引智的成功案例。2004年孫賢和率領由24名美國高校教授組成的海外專家團來到新疆。許多美國教授就此與新疆建立了聯系,有的人長年留在新疆工作,也有人每年回新疆工作一段時間,有些人成為“天山學者”。此后,美華學社每年都派出這樣的專家團隊到新疆,對新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4年,孫賢和被聘為新疆大學可擴展計算軟件國際研究所所長。雖然只是掛職,孫賢和卻踏踏實實地為新疆做了幾件實事:組織力量做研究、寫報告,申請博士點成功,并申請到中國科基委的科研經費,這也是新疆大學計算機系在維文領域之外第一次取得科基委的科研經費;為新疆培養年輕教師,送新疆高校教師到天津大學、北理工、華中科技大等中國知名大學接受培訓;舉辦了兩次大型國際會議,請來很多國際、國內知名專家,很多專家與當地建立長期的聯系,拉動了新疆經濟的發展;幫助當地建設網絡進入中國政府網格計算,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實現資源共享,由此,方便了發達城市更好地幫助西部地區發展經濟。
孫賢和說:“美華學社希望能夠為中國多做實事而不是走馬觀花。互訪只是交流的開始,互相了解探討,然后要有具體落腳點落實在具體項目上,并且扎扎實實做下去,做出結果來。”
引進“洋專家”需搭橋
孫賢和一直在為推動中國引智事業而忙碌著,他不斷思考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洋專家”的渠道。孫賢和曾經兩次被邀參加中組部組織的相關問題研討會,并在會上做了特邀發言。此外,他還撰寫了多篇針對性強的文章,在國內相關部門中引起廣泛反響。
“我平時寫文章比較多,但大多是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對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文章并不擅長。之所以要堅持寫,一是因為自己有一些想法,二是責任感使然。在中組部的發言雖然是我寫的,但很多內容是與社團成員一起交流的成果,我們社團成員大都功成名就,如何回報祖國、是否回國發展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事情,我非常希望自己的建言能起到一定作用。”孫賢和告訴記者。
在孫賢和看來,目前國外非華人科學家對中國情況真正稱得上了解的人其實并不多,這導致在對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工作中常出現一廂情愿的情況。他認為,吸引“洋專家”,首先要吸引華人專家,然后以華人專家作為橋梁,“洋專家”就自然引進來了。“洋人對中國可能不完全了解,顧慮會很多,如果國內以單位名義直接去請,可能就不會接受。但是如果海外華人是他的同事、朋友,他信任、熟悉的人去請他,自然就會接受。海外社團能夠在這方面起一定作用。第一次來感覺不錯,交了幾個中國朋友,以后再請就相對容易。短期來中國一般是講學等形式,可能不要求回報,如果想以后長期合作就要上升到第二個層次,就會要求有所回饋,這可能是學術上的互動,或者是經濟和精神上的回饋。”“事業是吸引海外人才的關鍵,對海外華人和洋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