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也在不斷學習,不斷調整,不斷適應。這種善于從社會實踐中汲取經驗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的突出特色,希望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反思中不斷前進!
一邊是毛主席的畫像,一邊是周總理的畫像,在并無其他裝飾的白墻上,這樣的組合看起來如此奪目。記者一行人來到加拿大專家伊莎白·柯魯克在北外的家中,發現這里面積不大,陳設異常簡單樸素,與普通中國老人的家并無二致。不過,住在這里的并不是一位普通的老人,96歲的伊莎白作為國際友人,見證并親歷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慶祝90歲生日的全過程。
和平:最偉大的成就
1915年,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她的父親是加拿大來華的傳教士。伊莎白說,她從小生長在中國,在這里經歷了不堪的軍閥混戰時期,目睹了中國貧窮的過去。那時候,“抓壯丁”的現象非常普遍,這讓她印象深刻。“抓壯丁”是很殘酷的,充滿了暴力與不公,富人的孩子可以通過賄賂免于被抓,窮人家的孩子則難逃魔爪。那個時期,中國的貧苦大眾飽受了戰爭的摧殘和不平等的對待。伊莎白雖然在國際學校里上學,但依舊不能免于親歷戰火的紛飛。軍閥的士兵非常殘暴,常常殺人后暴尸于校門口,學生看后皆驚恐萬狀,這也在伊莎白的童年記憶中留下了沉重的陰影。
伊莎白說,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成就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與穩定。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終于遠離了水深火熱的生活。這種和平和安穩的日子來之不易,只有真正經歷過戰火的人才能夠深切體會。
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
伊莎白說,中國共產黨執政后進行了諸多非常有意義的社會實踐,這些成果非常寶貴,值得仔細研究。伊莎白與丈夫戴維·柯魯克早在1947年至1948年就深入中國農村,針對土地改革運動進行了8個月的調查研究,其后二人將研究成果寫成了《十里店——一個中國村莊的群眾運動》一書。這本書后來在英國和美國相繼出版,成為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參考。
柯魯克夫婦的農村生活顯然給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巨大變化。戴維在自傳中寫道:“我來到中國(1947年)才認識到了貧困的深刻內涵,之前我太幼稚了也太簡單了。”伊莎白認為,她通過對土改運動的深入調查和自己的切身實踐,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伊莎自覺得感觸最深的是,當時的土改運動過程非常透明,所有的資料都通過公示的方式讓大家檢查,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是一個非常民主的運動。伊莎白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上世紀40年代在中國農村的社會實踐經驗,在當今世界上仍然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窮困國家的農民沒有土地,他們都應當從中國的實踐中汲取經驗。
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的魅力
伊莎白認為中國共產黨有很多優秀的傳統,這些豐富的政治遺產是中國共產黨的魅力所在。伊莎白的丈夫戴維柯魯克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英國共產黨,他在西班牙內戰時閱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因此對中國心生向往,下定決心來華。戴維在其自傳中寫道:“很少有書能使我如此激動!長征、延安、毛澤東、朱德以及飛奪瀘定橋的壯士們,書中描繪的一切都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我不由得熱血沸騰了口我一定要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戴維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實際上正是革命的熱情讓柯魯克夫婦走到了一起,并留在中國度過了一生。據記者了解,伊莎自在郊外其實有更好的住處,不過已過耄耋之年的她留在北外完全是因為留戀這個戰斗和工作了半輩子的地方,而且這里還深藏著她與丈夫戴維·柯魯克的許多回憶。
柯魯克夫婦在北外有過許多學生。朝鮮戰爭爆發后,軍隊急需會英語的人。在周總理的授意下,北外就組了一個16人的小班,由柯魯克夫婦進行專門的培訓。令伊莎白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人們對參軍熱情很高,人人都帶著自豪的神情。待這些人英語足夠好之后,就去了戰場。在中國參加革命的過程中,柯魯克夫婦與包括葉劍英在內的多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有過密切的接觸,這些優秀的共產黨人讓他們深深敬佩。當然,伊莎白最為敬重的就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她客廳里高懸的偉人畫像就是明證。
評價:了不起的政黨
伊莎白用了一生的時間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見證了中國的強大。她評價中國共產黨時就用了一個詞:了不起。伊莎白說,社會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在不斷學習,不斷調整,不斷適應。這種善于從社會實踐中汲取經驗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的突出特色,希望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反思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