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才競爭中的人才待遇的標準,通常不是由國內人才市場定價來決定,而是由全球市場人才定價來決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就提出國際人才應該全球定價。清華經管學院2009年全球招聘,對海外高層次人才一共發出20個工作邀請,結果只有1個人接受邀請,待遇因素正是主要障礙。
國際人才應全球定價
待遇不僅僅是薪酬收入等顯性因素,還包括相對收入、生活物價、發展前景、發揮平臺、收入增長空間等隱性因素,對人才的影響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大多數科研以及學術人才,肯定需要收入保障;對于外籍人才,經濟因素則可能是決定性的。歐美同學會商會聯合《神州學人》針對國內外留學人員進行過回國與出國的聯合調查。結果有42.11%的人表示“國內待遇沒和國際接軌”(經濟待遇)是尚未回歸的原因,比例最高。
留學人員歸與不歸的個人原因比較
我國在一些社會發展急需、國內人才缺乏的崗位上全球招聘時,必須國際人才全球定價,采取靈活的薪金制度,實施聘任制,專才專用,對于國家急缺的人才可考慮薪金高出國際同行水平。對于特殊人才的特殊待遇,還可以采取政府支持、民間基金冠名的方式,給予補助與津貼,才能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針對高層次人才進行減、免、退稅
如果說國際人才全球定價主要針對政府行為,那么降低個人所得稅率,對企業招聘、培訓、引進人才進行減、免、退稅,則可以提高本土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競爭、挽留、培養國際人才的能力。個人所得稅收入在政府財政總收入當中,所占比例很小,完全可以降低,但對于個人以及企業來說,情況則完全不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歸國留學人員張紅力,同時也是德意志銀行中國區主席,深感個稅過高,給企業招聘人才帶來很大壓力,就曾多次提出我國應降低個人所得稅率。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高于周邊地區和主要發達國家。例如:香港是2%~15%,新加坡是2%-28%,馬來西亞是1%-29%,加拿大是17%-29%,再考慮起點工資與其他國家橫向的差距,肯定會導致外籍人才在我國工作收入大幅縮水。因此,這種稅收差異會導致我國的跨國企業在聘用國際人才時,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從總體上說,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是世界稅制改革一大趨勢。如果稅收合適,會增加更多的人報稅。1986年,美國就將其稅率由11%-50%不等的14檔稅率改為15%和28%兩檔。到了上世紀90年代,東歐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進行了類似的改革。為提高國際經濟競爭力,爭取高級技術人才,新加坡也在2004年將所得稅率進一步降到20%,直追香港。
要增加對海外人才和留學人員的吸引力,我國政府應降低個人所得稅率。個稅起征點應相當于當地的月職工平均工資150%為合適。同時,最高個人稅額應不超過30%。在這項制度未改革之前,可以參照天津開發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對人才的退稅政策來彌補,對企業招聘、引進、使用國際上高級科技人才、創意人才、專業人才等進行減、免、退稅,以便企業進行國際人才競爭。另外,對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對本土人才進行高級培訓也進行合理的減、免、退稅,能更好更多地培養人才。
為高層次海外人才解決子女教育問題
影響很多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我國的生活因素,除了社會公共環境、經濟收入等因素之外,還有住房、教育、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問題,其中最典型的是子女教育等問題。眾所周知,東西方教育體系不同。許多外國人才以及留學人才的子女來到中國首先要面臨嚴重的重新適應問題,有些孩子連漢語都說不流利,更別說去參加中國的高考。這導致對許多外籍人才來說,回國發展就要遠離家人,舉家來到中國則可能毀了子女的前途。而國內專門為留學人員和外籍人士開辦的國際學校,收費又遠遠超過當地標準,甚至比許多發達國家的私立學校還貴,每年學費高達2萬美元以上,而且有些教學質量不高。
未來,隨著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以及外籍人才來到中國,其子女教育問題會為更多的人關注,也會影響許多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到中國全職工作。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在下列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教育部門放低門檻。盡快出臺政策,對留學回國人員及外籍人員的子女的就學、升學問題做出具體規定。可考慮針對性地建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專門的華僑班或國際班,甚至是華僑大學,只招收外籍人員以及歸國留學人員的子女。另外,對于一些不準備進入專門的國際學校、國際班的留學人才以及外籍人才的子女,可指定一些有條件的中、小學開設留學人員以及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過渡班,時間為1年,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適應情況,分到普通班學習,與國內孩子一樣發展。
第二,興辦一些公立的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降低學費。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國際部或者國際班等,不一定都是私立。政府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辦國際學校,同時也可以選擇基礎較好的公立學校開設國際部或者雙語班。另外,公立的國際學校要降低收費,目前政府已經對臺灣學生的學費等方面出臺了與大陸學生相同收費的相關規定,對于拿綠卡或簽證的留學人才以及在中國工作的外籍專家,其子女學費可考慮按本地學生規定辦理。
第三,改革國際學校、國際班的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包括公立的國際學校、國際班,都應該聘請外教,增加國際教學內容,以便受教育者將來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因為許多海外人員拿的是綠卡與簽證,將來不一定留在中國。如果從大學到中小學的國際班梯隊完整,甚至可以考慮采用歐美的教育模式,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試點,進行雙語教學,高考也采取歐美模式,或者另外出題另劃分數線,也可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豐富的實踐參考。當然,還需要開設一些國學教育,讓這些人將來離開中國后會變成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第四,我國有些省市政策為根據戶口所在地就近讀書,對于持綠卡的海外人才來說,這是一個難題,政府應該盡量打破戶籍、國籍的政策限制,努力營造一個“戶口不限,來去自由”的公平競爭的就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