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紹燕 黃昭勇
乘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大浪,這群臺灣“80后”創業者嗅到一個傳統業者沒看到的微需求,從中引爆許多進軍其他地區甚至全球市場的大商機。
他們善用網絡、校園等各種免費資源,成為“0元創業”的新典范。
變身大廣告平臺
要靠網絡廣告賺錢,只有市場占有率前2名的網站才有機會。但兩個30出頭的年輕人卻另辟蹊徑,把廣告代理商懶得找的小公司集結,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
前年,谷歌收購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廣告代平臺Admob,許多應用程序都靠Admob賺廣告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移動廣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去年8月,臺灣類似Admob平臺誕生,但與網絡廣告龍頭雅虎無關,是由兩個30出頭的年輕人創的“Vpon行動應用程序廣告聯播平臺”。
Vpon總經理吳指宏與執行副總黃俊杰是大學同學,一個是電機系,一個是電子系,嫌打印折價券麻煩,2007年底,就在家里創業,做手機虛擬折價券平臺,Vpon應用程序適用于臺灣所有諾基亞3G手機,必勝客、王品、巨匠電腦等也都在這里投放廣告。
吳指宏與黃俊杰不在意移動廣告的概念不原創,他們知道關鍵是了解市場、能迅速反應需求。
“金融風暴后,很多企業撤廣告,在臺灣要靠廣告賺錢,只有市場占有率前2名的網站才有機會,誰也沒辦法跟雅虎對抗。”黃俊杰說到。
Vpon開始轉型,推出應用程序手機廣告聯播平臺。Vpon一開始只有1個折價券程序能讓廣告主下廣告,現在整合所有程序開發商,讓廣告主的廣告在各程序間串流出現,換句話說,Vpon把螞蟻雄兵鋪列在手機平臺上的各種應用程序,匯集成一個大廣告平臺。
許多應用程序開發商都是個人工作室,“很需要代理商幫他們做廣告業務,增加收入,但是這些個體戶很小、面對的下載客戶可能也不多,傳統媒體代理商嫌逐一聯絡這些個人工作室太麻煩,沒有效率,反而給Vpon見縫插針的機會。”黃俊杰繼續說到。
“我們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提供移動廣告顧問,網絡廣告與手機廣告使用者行為迥異,顧問服務很值得發展。”站在蘋果電腦公司的應用程序商店平臺,Vpon轉型突破,臺灣新一波的創業潮,走的比既有些大型網絡業者還快。
移動行銷平臺“街旁”
25歲,5年內3次創業,在美國出生長大的“ABC”劉大衛,這次嗅到美國最紅的LBS社群軟件Foursquare的商機,快速復制、進攻大陸市場。
從硅谷、臺北到現在移陣北京,25歲的劉大衛5年間3次創業。這次LBS(Iocation-based service移動定位服務)的網站“街旁”,終于有了初步的好成績。
去年5月,“街旁”在大陸推出,所有HTC手機裝有“街旁”應用程序,讓“街旁”初試啼聲就攻下30萬用戶,成為LBS網站龍頭。
劉大衛的雙親來自臺灣,他在硅谷長大,他的創業歷程是把背景資源做最佳的整合發揮。
劉大衛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大眾傳媒系,暑期企業實習時,“我發現我想要創業,不想在大企業工作。”大四那年,臉書開始席卷美國大學校園,劉大衛像著了魔,同樣在宿舍里創了類似臉書的社群網站Faqqly。
畢業后,他搬回臺灣,創立gOS公司,整合谷歌許多免費應用程序軟件,并與臺灣大眾電腦自創的平價電腦品牌合作,將這些免費軟件搭建在平價電腦中。
好在臺灣硬件發展成熟的環境,“接觸很多臺灣硬件代工廠商,也因此種下之后‘街旁與宏達電的合作機會。”劉大衛說。
去年,劉大衛觀察到美國LBS社群軟件Foursquare迅速崛起。Foursquare的使用者通過智能手機檢測到所在位置,并在手機上“簽到”,使用者所處地點與訊息就會自動在各大社群平臺上更新。簽到越多就可能得到店家折扣優惠。這種搭上智能手機普及熱潮的服務,快速在美國躥紅。
劉大衛又嗅到了商機。這次他前進大陸,把Foursquare模式復制到大陸,成立“街旁”。目前耐克、阿迪達斯與上海星巴克都與“街旁”合作,“街旁”從中賺取廣告費。
劉大衛常被問及,“創業原創性在哪?”劉大衛如同新一代的創業家一樣,回答:“不用為了原創而原創,每個市場都有很大差異,能夠快速攻下市場比較重要。”
“街旁”另一位創辦人楊遠馳曾在大陸最大搜尋網站“百度”工作,研究用戶使用行為,被劉大衛挖角,劉大衛了解:“要當地化,使用當地人才,才能了解大陸人到底要什么。”
劉大衛這次創業挑戰更加艱巨。LBS服務成功關鍵在于能否與實體店家建立關系,合作店家越多,越能維持特價優惠,刺激更多人使用。在大陸山寨文化中,騰訊、新浪帶著上億用戶,也推出類似Foursquare的服務,“街旁”面臨巨大挑戰。
“不用擔心,做就對了。”劉大衛創業多次,已經養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戰斗精神。
透視人性的網拍創意
創業前1年躲在學校圖書館用免費的網絡、電源,3個大學同學起步艱難,但很快創造了營收,還可以達到單月損益兩平,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臺北市富陽街,十幾個70、80后年輕人,搬進搬出,最搶眼的,是每個人身上的T恤都有個“殺”。他們是“殺價王”網站的員工,大家一邊準備過年消費旺季的商品上架,一邊打包搬家。殺價王要擴張了,月租不到2萬新臺幣的20多平空間已經不夠用了。
“我們就是等到需求來,才進一步投資。”1975年出生的創辦人楊濟成說。殺價王網站開站18天就成功創造營收,第31天已經單日損益兩平。這背后靠的是經驗、創意、以及極度精簡。
楊濟成不是第一次創業,2001年MSN、Skype遠不普及,楊濟成就想發展視頻交流、做在線咨詢網站,還去韓國采購一批6萬多美元的設備。但是市場沒起來,注定失敗。
2005年購物網站逐漸成熟,楊濟成又與不同于一般拍賣以最高價者得標,殺價王是出“唯一最低價”的人可以把東西買走,“殺友”(殺價網用戶)每次出價還必須先交投標幣。
“網絡購物族的忠誠度并不高,只是一般的價高者得模式,我們沒有機會,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潛在欲望,才可能做出不同的成績。”楊濟成說到。
網絡世界的創意很快就會被模仿,楊濟成還把殺價式拍賣做法在臺灣、美國、大陸同步申請專利。
有過一次失敗,這次楊濟成極省。他找來第一次創業的老搭檔郭文慧,剛開始約在咖啡廳討論,發現成本不小,就想到母校圖書館。水電免費,網絡免費,“1個月省不少錢,連員工第一天上班也到圖書館報到。”2009年臺灣專利通過,兩人在圖書館已經蹲了1年。
“開臺到現在,我們沒花過一毛錢打廣告,都是透過社群網站的經營,玩過殺價的網友推薦。”楊濟成說。的確,殺價王有了創新概念,不到10個月,粉絲團就累計超過1萬人。
“通路為王的觀念可能要改一改,誰能掌握消費的喜好與忠誠度,誰才能在網購世界中勝出。”
編輯寧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