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N HEMELRYK
接近午膳時間,香港銅鑼灣人潮熙來攘往。一位長發姑娘緊隨著一位中年男士進入百貨公司,那男士推門進去后頭也不回,重重的玻璃門幾乎猛撞到她的臉上。
在臺北一間零食店,一位男顧客買了些廉價的零食,26歲的女店員滿有耐性地招呼他,找零后還親切地對他說了聲:“謝謝。”
在柏林中部的諾倫多夫普拉茲,早上狂風暴雨,34歲的地產經紀妮可·哈茲喬丹諾擠在上班的人潮中。她因先前在冰上滑了一跤,右手臂仍然裹著石膏。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輕女士掉落了一個黃色活頁夾,紙張散落一地。很多路人都視若無睹,只有妮可上前幫忙拾起濕透的文件,并輕輕把紙上的水漬甩掉。那位年輕女士忙不迭地道謝,妮可開玩笑地說:“反正我還有一條沒受傷的手臂!”
3項禮貌測試
前文提到的那位差點給大門撞破頭的長發姑娘、買零食的顧客,還有文件散落一地的女士,其實都是《讀者文摘》的調查員,希望透過特別的測試,了解全球各地的人民是否能做到待人以禮、樂于助人。
從泰國到芬蘭,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倫敦,不少人都擔心禮貌將成為歷史。商店的服務員越來越粗魯無禮,還有人指出年輕人不懂尊敬長輩。作家琳恩·特魯斯在她的暢銷書《充耳不聞》(Talk t·the Hand)中指出,這個時代的人抱持“散漫的道德權宜論,待人接物極度無禮”,基本禮貌已名存實亡。
美國《讀者文摘》在35個不同的國家及地區派出秘密調查員(男女各占一半),到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進行測試。每個測試地點都進行以下三項測試:
一、調查員緊隨他人進出公共建筑物共20次,看看走在前面的人進出大門后,是否會幫尾隨而至的。調查員拉住門。
二、調查員在20家商店購買便宜的小東西,并記錄店員是否會說謝謝。
三、調查員在繁忙地點掉下一迭文件共20次,看看是否會有人主動幫忙撿拾。
為了便于統計,每次正面的響應可獲得一分,否則獲零分。每個城市最高分數為60分。這并非一項嚴格的科學性調查,但包括2000項獨立的測試,真實反映了各城市人們的反應,可說是對于全球各都市禮貌所做的一次最大規模調查。以下是發現。
什么地區的人最不禮貌?答案是亞洲,9個地區中有8個排名落在倒數11名之內。
表現最差的是印度孟買
表現最差的是印度孟買,那里的店員尤其沒禮貌。女調查員在便利商店買了一對廉價的塑料發夾,31歲的銷售助理席拉·康孟維收錢后,立刻轉過身。我們問他為何如此?這名店員毫無歉意地說:“小姐,我沒讀過多少書,我只負責把東西交給客人,如此而已。”
在一所公營超級市場,我們詢問一位年輕的女店員為何不幫忙抬起文件,她謊稱沒有看到,另一位店員更干脆踩過去。店內的保安卻說:“這不算什么,若有人在孟買街上跌倒,同樣會被踩過去。”
臺港成績欠佳
臺灣及香港的表現同樣令人失望,在35個地區中,臺北名列28,香港名列25;鄰近的新加坡,排名更低至30。臺北表現最差的撿拾文件一項,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意幫忙。19歲的賴小姐說,當時她遲疑了一會,但最后沒有彎下腰來幫忙男調查員,原因是:“我想他可能不需要幫忙,也擔心若自己主動幫忙,可能會讓彼此尷尬。”
香港在這一項表現較佳,有4成半的人會幫調查員拾起文件。年輕的姜先生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意愿幫忙,只是不一定有這勇氣。”
顧客服務方面,臺北卻有相當不錯的表現。8成的商店服務人員都會向顧客說謝謝。在零食店工作的蔡小姐表示:“就算工作了一整天,或者遇到態度不好、把零錢往柜臺丟的客人,心里雖然不愉快,仍會提醒自己保持微笑及禮貌。”香港雖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但竟然只有一半店員會跟顧客說聲謝謝!
亞洲人甚少有替別人開門的習慣。在這項調查中,香港有4成人會這樣做,算是亞洲城市中成績最好的了。不同地區的人各有理由,認為沒有替別人拉門并不代表沒禮貌。臺北一位19歲的大學生李威忠說:“今天背著一個又大又重的背包,沒有看到后面有人。而且天氣很冷,所以隨手把門關上,否則冷風吹進去,讓坐在門口的圖書館員感冒就不好了。”
另一位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門前,沒有替男調查員拉住門的徐先生振振有辭地說:“他那么年輕,為什么要我替他開門?”
除了亞洲人之外,俄羅斯的莫斯科和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是得分最低的歐洲城市。莫斯科一位衣著光鮮,年約40歲的女士不但沒有替調查員開門,更斥罵道:“我又不是門房!我沒責任這樣做。如果有人被撞傷,只能怪自己走得太慢。”
最有禮的城市
到底哪些地區表現最佳?紐約人縱使常被說成高傲自大,原來也并非自私自利。在這次全球性的禮貌調查中,紐約的得分最高。
紐約在3項測試中的表現都排名前5位;在開門一項中更有卓越的表現,只有兩個人沒有伸手幫忙。前紐約市長艾德·寇區指出,這座城市的人自5年前那次恐怖攻擊后,已經變得友善:“9-11事件令他們明白生命短暫,變得較會關心別人。”
第二個最有禮的城市是富裕的瑞士蘇黎世。調查員在蘇黎世不同的商店購物,每次都獲店員道謝。這城市明顯仍保留著傳統的服務精神。我們在高級糖果店Sprung№內買了價值2美元的巧克力,店員傅莉達·魯道夫說:“無論顧客衣衫襤褸或身穿名貴大衣,我都同樣會用心服務。”
瑞士售貨員的良好態度大多源自對本身工作的自豪。香煙店經理尤舒拉·葛羅斯說:“我在這里工作了40年。我喜歡這工作,所以我總會準時上班,待客熱誠有禮。”
加拿大多倫多在35個城市中名列第三。在時髦的皇后街西區,調查員掉落了一疊文件,28歲的街頭畫家麥可·帕森幫他把文件拾起來。“我整天坐在這里畫畫,發現這里的人都很和善開朗。多倫多的人很寬容,很有禮。”48歲的律師馬克?艾利斯深有同感,他在金融區幫我們的男性調查員拉住門后,亦說:“我去過很多地方,發現加拿大人比較有禮貌,尤其與歐洲人相比時。”
此外,還有兩個歐洲城市——德國的柏林及克羅埃西亞的薩格勒布——成績都很好,與巴西的圣保羅并列第四。
在圣保羅,即使不大守法的人也很有禮貌。調查員在馬可街25號向黑市小販買了一副廉價的太陽眼鏡,突然有人大喊:“警察來了!”小販忙著收拾貨物,但仍不忘向客人道謝。
禮貌與貧富無關
這次調查結果給予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兩個富裕的城市:紐約和蘇黎世都名列前茅,但我們也發現不少經濟較差地區的人民也很有禮貌。根據我們在非洲約翰內斯堡的調查員觀察所得:“穿得越好的人越不愿意幫忙;任何情況下皆如此,不分種族。”
忙碌是拒絕幫忙的理由嗎?不見得。我們分別在尖峰時間與非尖峰時間進行測試,所得結果差別不大。46歲的蓋瑞-韋伯是英國地方政府公務員,他在倫敦上班的尖峰時間熱心幫忙撿拾文件,原因是:“你看起來像在趕時間,我也是,所以我想:就讓我們一起撿吧,那大家都可以快點上路。”
(摘自美《讀者文摘》)(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1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