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600名科學家參與調查的報告在不久前公布。被調查的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時候對保護行為進行分流。他們認為要將注意力集中在不超出現實能力保護范圍內的動物,反之應放棄。
600名科學家對保護動物進行了分類,在保護成本過高、被討論是否放棄保護的一類中,出現了人們喜愛的熊貓和老虎。
如果我們只能在瀕危動物中二選一,該如何取舍?兩位動物專家站在不同角度進行了關于保護分流的激烈討論。
支持分流:保羅·古德斯滕(Paut Coldstein)野生動物學家
很難讓我選擇究竟哪種動物該放任不管。但是如果放棄高額的保護瀕危物種是唯一能夠讓其他動物存活的條件,那么我能夠理解這一行為。比如熊貓,它的存活必須依賴人類為其提供的資源和設施,哺育一只熊貓幼崽需要耗費不小的人力和財力,它們嚴重退化的野外生存能力可以說已經寄生于人類。
對瀕危動物不能太“博愛”,人們通常喜歡套用人類的情感看待瀕危動物,盡管容易吸引更多注意力,但真實世界的動物們并不擁有多樣的感情能力。
保護瀕危動物的利益對大多數人來說感受微乎其微,高額經費大多存在使用不透明和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僅受益于少數群體,淪為少數人的掙錢借口。
現在對保護瀕危動物的宣傳過于“感情用事”,從長遠來看保護瀕危動物應當回歸理性思考和實用主義,花大價錢在保護瀕危動物的做法應當停止。
反對:黛安·沃金頓(Diane Walkington)世界自然基金會成員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們希望保護自然環境的目標是艱巨的,充滿挑戰。隨著氣候不斷變暖,科學家們表現出對生物結構的擔憂,生物的多樣性正在逐步減弱。
在過去的40年中,1700種動植物滅絕,占生物總數的近1/3。令人感到害怕的生物滅絕速度前,很多人還是選擇不放棄。世界自然基金會創始人彼特·斯科特(Peter Scott)曾說:“也許我們不能拯救所有瀕臨滅絕的物種,但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已經保留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保護世界最瀕臨滅絕的物種和它們脆弱的棲息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2011年11月初世界自然基金會證實爪哇犀牛(Javan rhino)在越南滅絕,全球僅剩下不到50頭爪哇犀牛。爪哇犀牛危機讓我們更加堅信要靠大家的力量保護瀕危物種,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傷害應當也由人類來彌補。
我們為保護老虎工作了超過半個世紀時間,能夠看到的是一些不同種類老虎的消失速度被放慢了很多倍,虎類保護的未來一片光明。盡管2010年俄羅斯被確認老虎絕跡,但在印度老虎數量快速增長。
最重要的是,保護行為分流是首次被提出,距離大規模實踐還需相當一段時間來驗證其觀點的正確度。
誰來決定保留哪個物種而放棄哪個物種?做出這些決定的衡量標準又是如何呢?
實施這些決定也需要重新設定不同于目前使用的保護新模式,因為在保護老虎和熊貓時還有效地保護好了它們的棲息地,這一完整系統已經被推廣到其他不同級別的物種保護。
多年來,我們已經能看到野生動物、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良好互動。任何一種保護措施都必須是整套的一攬子的全面規劃。
海外星云 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