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心
當比亞喬企業二代Enrico Piaggio在1943年在航空工程師Corradino DAscanlo設計一款針對大眾市場的2輪運輸工真時,DAscanio一點都不感興趣。這也難怪。他的人生夢想可是將達·芬奇曾繪制的單人飛行器草圖化為真實——制造出直升機;能夠上青天的話,誰想理睬又吵、又不舒服、又窮酸的摩托車?
飛行靈感
但那是二戰后,原本經營航空、鐵路等重工業的比亞喬家族因戰爭損失慘重,就像他們戰敗的國家意大利一樣。社會經濟低迷、道路千瘡百孔,百姓需要便捷又實惠的交通方式。DAscanio最終還是拿起畫筆,只消幾天,一張歷史性的草圖便誕生了。他聰明地運用了航空工學概念——仿造飛機起落架的前輪單側懸吊系統,車身直接安裝在底盤上創造出可放雙腳的空間,舍棄鏈條、讓變速箱與引擎接合的直接驅動結構被包覆起來,既美觀又不會弄臟衣物。這一切原創性設計加起來后,“簡直是一只大黃蜂!”Enrico對著那臺纖腰豐臀的速克達驚呼;而意大利文的大黃蜂,就此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單字:Vespa。
人文精神濃厚的DAscanio后來繼續完成他的直升機夢想,而Vespa則承載著他從美麗詩文與飛行的快感中所得到的靈感,奔馳在不同國度的大街小巷間:
二戰后的意大利雖然百廢待舉,在設計上卻是重要的重建期。對浮夸荒誕的法西斯主義做出反動、強調藝術與生活結合,將盛行的流線主義優雅調整,“藝術家仿佛從學校放出來的男孩般,活蹦亂跳!”這是美國建筑師Walter Teague當時訪意心得;而“意大利式”也逐漸成為“時髦”的代名詞,設計出法拉利的Pinifarina工作室是個代表,而Vespa則將這印象更全面擴張。電影《羅馬假日》尤其幫了大忙。落跑公主奧黛麗·赫本與美國記者格利高里·派克騎著Vespa在羅馬玩耍、冒險兼談戀愛,巧妙地連結了這臺摩托車與城市、甚至意大利民族的印象,是那么機靈、聒噪、趣味橫生又難以預料。電影上映來年,Vespa便賣出了10萬輛,是首批銷售量的40侶之多!
很多老一輩的人對Vespa的印象是酷但不易操控,因為引擎關系轉彎時會稍微偏右,打檔也有點難伺候。這些同樣相當“意大利式”、有些情緒化的“特色”已隨時日大幅改善,然而有些品牌引以為傲的特色依舊維持,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其鋼制的單體式車架。相較于一般以塑料車殼加上鋼管車架組合的摩托車,Vespa在高速行駛時更平穩、使用年限更久,被沖撞時也具備較佳吸能效果,換言之人身保固效果好上許多;如此耗時又費力、并且在全世界的速克達(Scooter,踏板式兩輪輕便摩托車)中無人能出其右的制作方式,在Vespa60多年的歷史中是沒有妥協過的堅持。
低潮再起
即使由上世紀70年代中葉開始,由于小型房車的興起與便宜輕巧的日本摩托車大量進攻,Vespa度過了不算短暫的低潮期。但2003年比亞喬集團幾近破產時,企業家RobeKoColaninno挹注了1億歐元進行重整,在效率、研發與規模上都成功翻新改造,化解危機;而集團內第一個在財報上出現盈余數字的品牌,不出意料之外,就是Vespa。
隨著近來因石油危機與復古成為主流等因素,不止亞洲,速克達在好萊塢與歐洲某些大城市同樣開始風行,促使Vespa摩拳擦掌準備迎向下一個戰場。不能永遠只是美好回憶,Vespa那可愛的圓燈也該開始照向前方,載著年輕世代快意奔馳去了!
(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