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岳琳 謝明玲
比江湖還險惡的地方?
“可怕,真的很可怕!”臺灣晶贊光電執行長李紹唐一提起臉書這個社群網站,連講了兩個“可怕”。因為臉書揭發了人們想了解朋友隱私的欲望,雖然很方便,但是太方便的工具,可能會有不太方便的關系。
“以前大家會‘不小心地把主管加入MSN,然后天天在呢稱上抱怨工作;現在大家會‘很為難地把主管加入臉書,然后天天在涂鴉墻上贊領導英明,簡直把Facebook當面具在用!”上班族黃小姐觀察,臉書真是個比江湖還險惡的地方。
是的,臉書有時比江湖還險惡,但一旦進入江湖,品嘗了風云際會,很少人會舍得退隱。“這是有史以來最有機、最貼近人性的平臺,它讓人得到關注與分享,臺灣人加入臉書的速度,曾有不到3周就破百萬的紀錄,是全世界成長率最快的地方之一。”臉書臺灣廣告總代理、cacaFly技術長梁凱智指出。
臉書成為世界第三大國
截至今年3月底,臺灣加入臉書的人數已逼近1000萬,占全球近7億臉書人口的1.6%;今年1月,創市際臺灣百大網站排行榜中,臉書也已經升為臺灣網站第一名。
“現在,對所有的企業品牌而言,你不進臉書、不做粉絲專頁,似乎就是個落伍的品牌;但你做了,就是條不歸路。”很多企業以為臉書是免費媒體,但天下哪里有白吃的午餐,沒有細心經營,小則是一種浪費,大則會引起風暴!
即使是公認臉書行銷做得最成功的統一超商,也曾在初期因為錯估霹靂公仔威力,在門市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于臉書上發文鼓勵購買,造成眾多粉絲因買不到公仔而在網上發泄怒氣。“上百篇的留言涌出來,你都不知道該怎么辦!”統一超商整合行銷部部長劉鴻征回憶。
臉書世界無與倫比,臉友們滔滔不絕,企業想跟消費者搏感情,父母想知道小孩們都在臉書上做什么。被形容為“世界第三大國”的臉書,到底改變了什么?其實一切也可以縮寫到5個簡單的詞匯中。
真實:登錄必須用真名
臉書和從前的社群網站、網絡世界最大的不同,是“真實性”。臉書的“實名制”讓人們在登錄時使用的是真實的姓名,交往的是真實的朋友。“這是網絡普及20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臺灣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
這個真實的力量,讓在網絡界名聲響亮的臺灣作家詹宏志都嚇得半死:“我現在不上臉書了,因為每天信箱都會收到十幾封信說要加為好友,但我是個很自閉的人呀。”他指出,臉書把一個真實世界的人際關系復制到網絡,一開始是復制,然后就擴大了,比真實的人際關系還要更大。
如果說,微軟解決了人與電惱之間的隔閡、Coogle解決了人與資訊之間的隔閡,那么,臉書就解決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除了可以主動搜索想找的對象,臉書還會自動比對臉友上傳的身家背景、學歷電郵,把所有可能與不可能相識的人,直接送到每個人面前。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二嬸的兒子的表妹的同學,原本800年不見一次的親友,都在臉書上因為被系統問了一句“你可能認識某某某”而相遇,進而相認。拜臉書之賜,臺灣許多年屆半百的人,開始開40年的小學同學會、40年的大學同學會。
贊:一個字傳播放大600倍
使用臉書的人,最常做的一個動作,就是按“贊”(Like)。
而臉書上的小小按“贊”功能,就是驅動一切鏈結、達到最大分享力量的關鍵。流行音樂界天王周杰倫的粉絲專頁,一旦上傳了一支新的MV,擁有超過100萬粉絲數的周董,一秒鐘內就能立刻得到100多個“贊”。
臉書上按“贊”之后的擴散力量,是一股乘法效應,每個“贊”都像是丟了一顆石頭進入大海,漣漪會一圈圈不斷往外擴散。因為一個人針對某個信息按了“贊”,這個信息就會同時出現在他所有朋友的網頁上,吸引更多的人點閱瀏覽,甚至是再按“贊”傳播。
有人曾經針對自己的博客計算過,一個來自臉書的“贊”,大約可以被放大為600倍。“贊”的乘數效應遠大于過去網絡廣告點擊的一次效應,是臉書最驚人的地方。那個傳播效應,就是什么事情在臉書發生,都會被放大。
根據統計,全球每天約有6500萬個“贊”被送出。由于智能型手機的普及,超過2000萬的使用者通過iPhone在臉書上互動。
粉絲:企業最難經營的行銷標的
成也粉絲,敗也粉絲。
打開臉書,加入的粉絲專頁愈多,收到的信息就愈多。根據臉書統計,在粉絲專頁上發布一則信息,平均約有10-15%的粉絲有機會看到。個人臉書上的信息應該大約也是這個比例。
臉書是每個人的表演舞臺,無論是否成立粉絲專頁,一舉一動都已是朋友們默默觀察的對象。臺灣作家侯文詠經營粉絲專頁,為的就是找到一種跟大眾舒適的距離。
“如果說臉書已是大眾文化里的主流現象,那我希望能在臉書和大家多談一點教育、家庭、人生。”經過不斷地嘗試,他發現,把自己想要傳達的議題,用簡短但輕松的方式告訴大家,是最容易獲得按“贊”的回響。“網友都是聰明的,像我最近把新書《帶我去月球》放到臉書上試閱,按‘贊的人就沒那么多。一方面內容長,一方面他們也知道是為了打書嘛!”侯文詠笑著說。
商業信息是粉絲專頁最難操作的關系,擁有110萬粉絲的統一超商,也還在學習。“臉書和官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效應寬到沒有邊際;和官網相比,防守起來實在非常不容易。”統一超商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指出。但也如此,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評價,都是消費者最真實的反應。
百年老店的臺灣3M,就曾因為粉絲專頁預告的行銷活動,差了3個小時未能準時上線,引起粉絲強烈不滿。“一出錯你才發現,原來有粉絲是如此投入你的活動。”3M策略規劃暨電子行銷部資深分析師莊豐蓮說,除了主動道歉,還必須以贈品加碼來平息粉絲怒氣。
行銷力和殺傷力一樣強大,這是踏入臉書的企業必須要承受的事。
關系:婚姻、友誼、親情都在改變
臉書里的關系忽遠忽近,有人小心呵護,有人率性而為。套句臉書上的感情狀態選項,就是“-一言難盡”。
親子關系頂多因為青少年不愿把父母加入臉書朋友,而可能產生點小摩擦,但情侶、夫妻關系可就未必因為臉書而能一路順遂。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社群網站已成為“婚姻殺手”,美國有1/5的離婚案件,跟臉書脫不了關系,
事實上,根據英國一份針對大學研究生的研究顯示,有1/10的學生覺得臉書令他們感到焦慮,30%的學生對于拒絕交友請求會有罪惡感。朋友人數愈多的人壓力會愈大,但卻也愈離不開臉書。
隱私:在網上還要裝扮自己的臉
對于許多堅持不加入臉書的人來說,除了沒時間,“隱私”大概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網絡界打滾20多年的銀河互動網絡執行長李國杰,談到臉書就有氣。在他看來,臉書讓每一位使用者暴露在風險之中,臉書自己卻在風險之外:“它的功能就是把你曝光,唯一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不加入。”
他認為,臉書沒有道理自行比對使用者的各種資料,美國人權團體也為此抨擊臉書不道德。“許多人不懂,他們往往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或是因為使用游戲、測驗等應用程序,把自己的一切資訊都交了出去。別忘了,在臉書上發表的一切,可能都會跟著你一輩子!”
臉書就像是電影《阿凡達》里的納美人星球,沒有去過的人很難理解,到底里面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為何令人著迷。正因為它的創新與爭議,讓使用者的社群網站經驗,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驚奇感。
你對自己的臉書之旅,會按個“贊”嗎?
海外星云 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