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人類世指的是人類影響地質紀錄的一段時期,負責協調會議,諾丁罕“英國地質調查所”變遷計劃主任艾利斯(Michael Ellis)說,“我們正設法讓人類世正式定名。科學家希望增列此一時期,改變全球決策者的思維,提醒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沖擊。”
有人反對讓人類世入列。英國萊斯特大學,會議的共同召集人,地層學家札拉希維茨(JanZalasiewicz)表示,有人認為言之過早,可能是傲慢心態,但也可能真的認為無意義。聲稱自己立場絕對中立的札拉希維茨,同時是1個工作小組的主席,小組的任務是代表“國際地層學委員會”,調查人類世定名提案的有效性。
人類世這個新詞,最早出現在2000年,由任職于德國緬茨“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琛(Paul Crutzen)和他的同事提出。其后,這個名詞開始出現于同行評審的論文中,就好像它是技術術語,而不是科學俚語。
札拉希維茨以“控方證據”令人信服,形容人類世的定名。人類生產糧食以及都市化的過程,均造成土地改變,不結冰的陸塊已逾半遭到改變。人類移動的巖石和土壤也遠超過自然移動1個量級。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預計本世紀末,將導致海洋酸度上升0.3~0.4。酸海洋將分解淺色的碳酸鹽貝殼和海底巖石長達約1000年,未來的地質學家將可清楚看見海底沉積物上的1條黑帶。類似的深色條紋約發生于5500萬年前的古新世一始新世最暖期,當時全球氣溫在將近2萬年間升高約攝氏6度。根據高廢氣排放的一些模擬結果,2100年時,地球可能出現相同的氣溫升幅。
化石記錄也將出現劇變。目前多數地區的生物,約20%屬于外來物種。札拉希維茨指出,就全球而言,這是全新的改變。3月間美國《自然》雜志發表的1篇評論做出結論,現在被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一旦消失,將可視為是1次物種大滅絕,過去5.4億年這樣的物種大滅絕僅發生過5次,每次發生同時新生1個地質世代,標記之間的轉換。
若科學家原則上同意地質新世代誕生有理,將須先解決應從何時開始標記這個世代的問題。有人建議以栽培植物的花粉為開端,指出5000~1萬年前農業發軔時,人類染指地質的指紋即清晰可見。另1批人支持以發生于18世紀后期的工業化時期為起點,指出工業化造成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上升。第三組人主張以1945年發現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核武的發明為起始。
工作小組若決定人類世有其根據,將進行表決。不過,整個過程將耗費一段時日,有些地質世代歷經數十年才完成界定。札拉希維茨說,正式定名只是1個借口,目的是為能從事有趣的科學研究,亦即對照地球今昔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