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震災后,日本人的生活出現天翻地覆的巨變:
·從空氣、食物到飲用水的基本生活安全,處處充滿輻射污染疑慮。
·節電限電,生活諸多不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就業環境惡化。
·日元空前升值加速企業外移。國內產業空洞化危機升高。
·經濟成長趨緩、高齡少子化,消費低迷,增稅及債務負擔加重。
錯綜復雜的現象,歸結成一句話:日本人過去引以為傲的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
福島第一核電廠方圓3公里,測得放射線量推估一年高達508毫西弗,是安全標準的25倍,意謂著二三十年內都不宜人居。
災民長期安置計劃尚無雛型,輻射污染在水里土里四處擴散。核廢料處理估計至少要10年,一想到連安全的生活基本條件都沒有保障,真的叫人寢食難安。
在消息曝光之前,焦慮的日本人早已開始為生命找出口。或尋求無污染凈土,或從巨大生活壓力中解脫,或把握當下、實現夢想,大遷徙的戲碼一綱多本,同步無奈上映。
被迫撤離家園疏散到避難所的災民非自愿遷移,不算。近則根留日本,從首都圈移往關西;遠則釜底抽薪,跨出國門。熱烈期待展開變色人生的第二部曲。
總務省公布今年3至5月人口移動報告顯示,從東京圈遷往大阪圈的人數增加14,5%,遷往福岡的增加25.4%;五六月舉家調職前往關西的比例,更是去年同月的兩倍。
遠離安全威脅,展開新生活,不見得人人都辦得到。具有帶得走的能力,成為這波調職的主流;若再加上流利外語、海外工作經驗,在國外就業市場也很吃香。
一名40歲計算機繪圖員,原本在東京工作,震災后一周躲到沖繩避難,2個月后決定正式定居。他的新家坐擁濱海景觀、垂釣休閑隨時可得、生活費減少4成,遠離東京,競因禍得福,享受無輻射污染、低物價、高質量的意外人生。
提供海外留學、長住(Jong stay)、移民生活的各類咨詢及代辦安排的業者及類似網站,如“全國鄉間生活指南”網站,及其他“日本脫出”為主題的網站,在核災之后。業務大增。
老百姓自主出走,決策和行動比較單純;企業加快外移腳步,則牽涉更多復雜的商業利益考慮。《日本經濟新聞》調查指出,100位受訪企業當中,包括東芝、三菱、豐田等在內的4成業者表示,為緩和日元持續升值的沖擊,將擴大在海外的采購及生產事業。
擔負許多民眾生計的企業界,除了一般百姓所承受的“四重苦”,更沒有選擇余地的加碼到“六重苦”——電力不足、日元急漲、貿易自由化進展緩慢、稅賦沉重、排碳減量目標和勞動法規嚴苛等。
走?不走?日本人有權利選擇要不要遠離家園,但或許更有權利要求政府,“還給我們一個能夠留在家鄉安居樂業的機會。”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