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還記得《第一次真好》中周素珊娓娓道出的嘗試的美妙嗎?“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也許周素珊的人生體驗曾引起你的共鳴。是的,勇于嘗試,才能讓生命多姿多彩,古今中外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都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勇于嘗試成就絢麗人生。也許你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為了實現理想,你在生活的道路上需要不斷積蓄力量,在嘗試中獲取前進的經驗,在嘗試中汲取成長的營養。
■
勇于嘗試
□許國山
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嘗試的經歷。所以說,成功人生自嘗試始。
嘗試需要有好奇心和自信心。好奇也就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興趣,想著去研究它、鉆研它。當然僅有好奇心又是不夠的,還要有自信心和勇氣。因為每當開始做一件事情,我們都不可能知道面臨的困難有多大,這就需要我們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這樣的人,不論生活中的什么現象,他都要琢磨一番。他嘗試著去發明電燈、留聲機、蓄電池等,均獲成功。他的發明成果有2000多項,是當之無愧的“發明大王”。如果他不是勇于嘗試,不是不畏困難和挫折,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發明。
嘗試最大的敵人是半途而廢。科學界的人們信奉這樣一句話:在一萬次試驗失敗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失敗的人,往往是做事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的人。
人們容易把嘗試理解為偶爾嘗嘗,這是錯誤的。嘗試往往需要人們付出畢生的心血。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為天文學奮斗了一生。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他得出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而是受太陽的照射才發光,以及月蝕(食)系入地影所生的結論。他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如果他不是用一生的心血來嘗試,他是不可能有如此輝煌的成就的。
嘗試就是開拓。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他十分贊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些在人類前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的人。
人不光靠成就顯示自身價值,嘗試也能體現自身價值。經過嘗試,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生命中潛藏著許多連自己也無法想象的能力。如果不去嘗試,這些能力永遠也沒有機會大放異彩。嘗試是鑄造卓越與杰出人生的一種方式,是事業成功的一條重要途徑。
(選自《解放軍報》2003年11月26日)
閱讀手記
文章開頭直入主題——成功人生自嘗試始,然后層層推進,論述有理有據:嘗試需要好奇心和自信心;嘗試最大的敵人是半途而廢;嘗試也不是人們理解的偶爾嘗嘗,它往往需要人們付出畢生的心血;人不光靠成就才能顯示自身價值,嘗試也能體現自身價值。結尾喊出:嘗試是鑄造卓越與杰出人生的一種方式,是事業成功的一條重要途徑,與開頭“成功人生自嘗試始”遙相呼應,擲地有聲。美國有句諺語:大量嘗試等于一半勝利。莎士比亞說過,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讓我們勇于嘗試,在人生的每一個領域,大膽品味嘗試之美,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可能大放異彩!
閱讀思考
1.為什么作者說成功人生自嘗試始?你認為怎樣的嘗試才是正確有效的嘗試?
2.文章結尾寫道:“人不光靠成就才能顯示自身價值,嘗試也能體現自身價值。”你怎樣理解這句話?請舉一兩個實例說明。
■
第一個被錄用的人
□張小失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應者云集。其中多為高學歷、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
經過三輪淘汰,還剩下11個應聘者,最終將選用6個;因此,第四輪總裁親自面試,將會出現十分“殘酷”的場面。
奇怪的是,面試考場出現了12個考生。總裁問:“誰不是應聘的?”坐在最后一排最右邊的男子站起身:“先生,我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
在場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門口閑看的那個老頭子。總裁饒有興趣地問:“你第一關都過不了,來這兒有什么意義呢?”男子說:“我掌握了很多財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財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開心,覺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腦子有毛病。男子說:“我只有一個本科學歷,一個中級職稱,但我有11年工作經驗,曾在18家公司任過職……”總裁打斷他:“你的學歷、職稱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錯,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驚了,我不欣賞。”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閉了。”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是個倒霉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認為這就是我的財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歲。”
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子進來,給總裁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雖然它們不成功,但我從那些公司的錯誤與失敗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很多人知道追求成功的經驗,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離開座位,一邊轉身一邊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與其用11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研究錯誤與失敗;別人的成功經歷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我們的財富!”
男子就要出門了,忽然又回過身來說:“我這11年經歷的18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
全場11個考生嘩然,驚愕地盯著倒茶的老頭。那老頭笑了:“很好!你第一個被錄用了,因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為何失敗了。”
(選自《企業導報》2005年第5期)
閱讀手記
一個連面試資格都沒有的應試者竟然第一個被錄用。他的成功,來自對人生的執著和堅持,他早已被淘汰,卻仍不放棄最后的機會;他的自信,源自一顆昂揚進取的心,事業屢屢受挫且三十而立的他仍奮斗不已;他的勝出,取決于他對人生、社會敏銳的洞察和理性的思考,他把一次次遭遇公司倒閉的經歷轉變為自身的財富。
從主人公的經歷不難發現:我們要想成功,一方面要大膽嘗試,敢于去做,在直接經驗中歷練;另一方面,要多總結他人失敗的經歷,間接獲得經驗教訓,并從中找到走向成功的正確道路。俗話說,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主人公的積極思考和勇于嘗試就是抓住機遇的最好準備。
閱讀思考
1.一個在第一關就被淘汰的人為什么會有勇氣自主參加最后的面試?試聯系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2.你知道那個倒茶的老頭是如何被識破的嗎?
■
成功的門虛掩著
□王孔文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撞線后,指示燈立刻打出9.95的字樣,全場轟動,海因斯也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通過電視向全世界轉播,可是由于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說了一句什么話。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個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回放墨西哥奧運會的資料片時,再次看到海因斯的鏡頭,他想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百米賽道上突破10秒大關,海因斯在看到記錄的那一瞬,一定說了一句不同凡響的話。于是他決定采訪海因斯,問他到底說了一句什么話。
當記者提起多年前的事時,海因斯想了想笑著說:“我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虛掩著!”謎底揭開后,海因斯又繼續說:“自歐文斯1936年創下10.03秒的百米記錄后,醫學界的權威們斷言,人類的肌肉纖維所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這一說法,但我想即使無法突破10秒,我也應該跑出10.01秒的成績。于是,我每天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當我在墨西哥奧運會看到自己9.95秒的記錄后,我驚呆了,原來10秒的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橫著的那根繩子。”
海因斯道出了一個非常簡單而又十分重要的道理:百米賽10秒的門是虛掩著的,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門都是虛掩著的,尤其是成功之門。
但要推開這虛掩著的門,也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成功之門固然是虛掩著的,但并非誰都能推開,推動。
要推開虛掩的成功之門,首先要有勇氣,要敢想敢干,敢冒風險,打破常規,像馬克思說的那樣,這里拒絕一切猶豫和膽怯。許多成功之門之所以對我們緊閉著,其實并不是推不開,而是我們可能連想都沒想過要推,更別說試一試了。被困難嚇倒的人,不敢沖擊禁區的人,墨守成規的人,畏首畏尾的人,是永遠無法推開成功之門的。
(選自《解放日報》2002年12月7日)
閱讀手記
嘗試意味著成功,而在一次次的嘗試后,未能被超越的高度則被稱做極限,有人斷言“不可能”,絕大多數的人也就開始望而卻步。但是總有那么一種人,追求卓越,敢于突破,他們一遍遍地沖擊那道被稱做極限的線,于是虛掩著的門被推開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呈現在世人面前。據說自從1968年美國選手吉·海因斯以9.95秒的成績撞線后,一年內世界各地紛紛傳來百米突破10秒的消息。可見,我們要想破解“不可能”的魔咒,除去努力和意志之外,還要有“一定可能”的信念和敢于嘗試的勇氣。
閱讀思考
1.“成功的門虛掩著”,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2.有人說,雖然成功的門虛掩著,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推開推動。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推開成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