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本場考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承受是一種力度和氣度,是一種坦然的接受和始終清醒的生命理念;承受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苦澀而美麗的心境。一個能夠承受、善于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顯得沉穩,人生也因此而豐富和深厚。承受了陽光,就有了鮮花和碩果;承受了巨浪,就有了登臨彼岸時的放松和釋然;承受了煉獄之痛,就有了獲得新生的歡欣和感悟。承受,是一種對靈魂的提升,對道德的修煉,對能量的聚焦。每一次承受,無不宣泄和張揚著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生為人,我們需要承受,勇于承受。
請以“承受”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首先,看題目確定取材范圍。“承受”,是個動詞,是寫作的重點,它沒有主語,也沒有賓語,這主語和賓語由同學自己選擇。如主語可以是我、我們,也可以是你、你們,他、他們,還可以是大家、家庭、民族等。賓語既可以選擇抽象的,也可以選擇具體的。
其次,材料確定立意。文題所給材料內容集中明確,從方方面面詳盡地列舉了承受的對象,充分闡釋了承受的意義,有力地佐證了材料中的關鍵語句“人生,是一種承受”“人生,需要承受”,傳達了人生離不開承受、要學會承受、勇于承受、善于承受這樣的人生真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構思成文。如承受苦難、挫折,需要一份堅忍和毅力;承受鮮花、掌聲、成功、榮譽,需要一份睿智和淡定;承受親情、愛情、友情,需要一份珍惜和包容等。對于承受的理解,人們往往偏向于苦難與挫折。事實上,面對成功與榮譽,也需要學會承受。同學如果從此立意并加以延伸,勢必能寫出新意。要寫出深度,則要開動腦筋,辯證思考,認識到沒有責任和理想,我們在承受中就會產生“生命無法承受之輕”那種失重的感覺;但如果責任和欲望過重,又會產生“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的壓抑感,壓抑生命能量,最終一事無成。
最后,寫作時要樹立“三個基本意識”:一是謹慎的審題意識,不要偏離題意。二是鮮明的文體意識,不能文體不清,防止寫成“四不像”的文章。三是集中的行文意識。記敘不能東拉西扯,應極力在“生動”上做文章,力求以“情”感人;議論不能泛泛而談,應盡力在“深刻”上做文章,力求以“理”服人。
B素材必備
痛苦和鹽
有一天早上,印度有一個師傅看到徒弟不停地抱怨這抱怨那時,就派徒弟去取一些鹽回來。
當徒弟很不情愿地把鹽取回來后,師傅讓徒弟把鹽倒進水杯里喝下去,然后問他味道如何。徒弟吐了出來,說:“很苦。”師傅笑著讓徒弟帶著一些鹽和自己一起去湖邊。來到湖邊后,師傅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里,然后對徒弟說:“現在你喝點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師傅問:“有什么味道?”徒弟回答:“很清涼。”師傅問:“嘗到咸味了嗎?”徒弟說:“沒有。”
然后,師傅坐在這個徒弟身邊,握著他的手說:“人生的痛苦如同這些鹽有一定數量,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們承受痛苦的容積的大小決定痛苦的程度。所以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積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個湖。”
C現場作文一
承 受
葉德洋
窗外瓢潑的大雨伴著陣陣雷鳴,我知道今夜不會平靜。院中那株高大的百年老松被風瘋狂地撕咬著,它應該很痛,但它的樹干卻依舊挺立著,默默地承受著。
當然,它也只能承受,大地鉗住了它逃亡的腳步,像我們人一樣被時空所拘束,跑得再快也躲不開那些生命中難以承受的痛苦和悲傷。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和伙伴勾手指,說好了要做一百年朋友。然而,當我們慢慢地長大后,雖然大家都還在同一個城市生活,可我卻感到一種叫做“陌生”的感覺慢慢地在如流水般逝去的時光中沉淀下來。
再過十年,抑或二十年,我們終將忘卻彼此。“縱使相逢應不識”,不是因為生死兩茫茫,也不是因為天各一方,只是因為簡簡單單的遺忘。
我們都輸了,輸給了時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遺忘和被遺忘的傷痛。曾經失落,曾經悵惘,曾經一度無法承受,胸中的抑郁難以釋懷。
那年冬天,我去看望一位遠房長輩,他年齡足可以當我的爺爺,可按輩分我卻要喊他“叔”。平常我們來往并不多,聽人說他得了絕癥,我便提著些禮品來探望他。
叔見有人來訪很高興,同一家人張羅了一桌飯菜,看他前后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懷疑起來。
一大家人坐下來后,我仔細地看著他的臉,像一張泛黃而充滿褶皺的紙。叔注意到我的目光,淡淡地問:“你都知道了吧?”我輕輕地點了點頭。
一時間,所有人,除了叔,都停下了筷子,家中幾個女孩子眼眶已經泛紅。叔卻露出滿臉自信的笑容:“醫生說我活不過今年冬天,我偏要和老天爺斗斗。明年春天,我要帶著你嬸去鄉下看桃花,夏天到湖邊看荷花,秋天上公園賞菊花,冬天到郊外采蠟梅。哼,我還要到各地旅游旅游,也不白活了,哈哈。”
叔一個人笑著,我們都哭了。
我承受的傷與痛在叔面前宛若浮云。叔就像“神奇”的南瓜一樣,因為他經過了人生的太多磨礪,所以能承受人生最大的痛苦。他能面對死亡而微笑,那是因為他心中有執著的信念,我相信叔會像在第16屆殘奧會上連奪三枚賽跑金牌的那個殘疾女孩一樣,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動實現自己的愿望。
所有人,即使是草木也要面對無盡的苦難。承受下去吧,即使不能像樂圣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至少我們活過,笑過,承受過。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展等級18分=54分
言之有據:
本文開頭由物(百年老松)承受自然界帶給它的苦痛,進而想到人類(自己的叔)在人生中所承受的苦痛。聯想自然且合理,由物及人,豐富了文章的內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題,特別是在寫叔承受病痛時,能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出叔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更可貴的是能聯系所給素材中加壓的南瓜和得金牌的殘疾女孩,彰顯文章的主題。
D現場作文二
時常會懷念那么一棵樹,老家老房子前老車轱轆旁的那棵老樹,即使沒有什么遒勁的枝丫,卻伴著我經歷了生命中的喜怒哀樂。
老樹似乎是我曾祖那輩留下的,緊靠冒著炊煙的煙囪,被熏黑了大半的樹身,樹根下倚著一塊不大不小的青石板,不偏不倚也不覺得突兀。每當傍晚的時候,炊煙繞過被老樹的枝葉分割開的細小空隙涌上天空,形成了一圈圈青色的迷霧。這時,爺爺手里的旱煙也伴著那么一點暗淡的火星升騰起煙霧來,一大一小,卻同是被空氣所托著,氣流承受著農家的安閑,從農家的小院里升騰到天空中。
每天,我都迫不及待地站在青石板上,額頭靠著樹干,奶奶站在我身后,用粗糙的手掌比畫著我的身高,然后從地上撿起一塊石子,在老樹被熏黑的枝干上留下一道劃痕。每次劃痕上升一點,我都會有無盡的喜悅似的,當然還伴隨著爺爺“吧嗒吧嗒”地抽旱煙時輕輕的笑聲。有時,我也會偷偷地踮起腳,讓奶奶的手掌可以上升些,可這些小伎倆總瞞不過坐在身后的爺爺,他佯裝輕咳幾聲,握著古銅色的煙桿,在石板上敲幾下,奶奶便會意地壓了壓我的頭頂。童年,便在這么一站一劃一咳一壓中盤旋著上升。
老樹總是安分地聳立在那里,樹邊彌漫著煙味。我想,每次在它的樹干上的劃痕,一定承受著我的喜悅,自然還有那生活中的煙熏霧繞。老樹,從幼時起,便承受著我的歡樂,那道道劃痕便是最好的佐證。
秋天來了,老樹的葉落了,爺爺奶奶也跟著瘦了,老了。奶奶的笑聲少了,爺爺的咳嗽多了,我卻長高了,成熟了,終于當冬天的第一場雪覆蓋住老樹的時候,老屋子里的人走了。我想,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一定承受著入冬以來的那徹骨的寒冷,不過兒女們的心可以溫暖他們。那么老樹呢?它也一定在承受著這份寒冷,它的身上也一定有著某種東西在涌動,以至于它戰栗地抖落了所有的偽裝。
我就這么倚在老樹的樹干旁。老樹一如既往地挺立在那兒,它來年還要抽出新芽,只是不用再承受炊煙了。我坐在青石板上,和老樹一起承受這寒冷的冬天。當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我體會著那一絲侵入肌體的冰涼時,才明白,人總是要承受些,才能成長。也許只有承受生活和成長中的喜怒哀樂,人才會更成熟。
我感謝你,老樹。來年,我向你預約一樹的新綠,你將承受我的下一段成長。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展等級18分=54分
言之有據:
這篇文章有三個亮點:1.語言美。如:“秋天來了,老樹的葉落了,爺爺奶奶也跟著瘦了,老了。奶奶的笑聲少了,爺爺的咳嗽多了,我卻長高了,成熟了”運用對比手法由物到人地寫出了各自承受的時光磨礪。2.構思巧。作者能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例如,寫老樹的承受,它承受了“我”的喜悅和痛苦,自然還承受了生活中的煙熏霧繞。寫人的承受,老屋子里的人走了,“我”承受著入冬以來那徹骨的寒冷。最終提煉出文章主旨:人總是要承受些,才能成長。也許只有承受生活和成長中的喜怒哀樂,人才會更成熟。3.立意新。如:“老家老房子前老車轱轆旁的那棵老樹”,作者連用四個“老”,寫出了老樹樹齡之長,承受之多。
拓展應用
解讀本文題的內涵,我們可以延伸出如下相關的立意。
1.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著不速之客的角色,往往不請自到,有些痛苦來得溫柔,如同慢慢降臨的黃昏,在不知不覺間我們會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來得突然,如同一陣驟雨、一陣怒濤,讓我們來不及防范。當我們屈服于痛苦的時候,它可能使我們沮喪,潦倒,甚至在絕望中走向滅亡;當我們承受了痛苦時,我們就會變得堅強自信,此時,痛苦就會變成一筆無價的財富。
2.承受幸福。幸福需要承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地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時,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巔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要珍視幸福,而不要一味地沉浸于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能品出其中的香醇甜美。
3.承受平淡。人生中,除了痛苦和幸福,平淡占據了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承受平淡,同樣需要一份堅忍和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點綴著生活的寧靜和溫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承受淡淡的孤寂和失落,承受揮之不去的枯燥與沉寂,還需要承受遙遙無期的等待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