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散發的輻射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最先由1000公里以外的瑞典檢測到。美國賓州三里島事件驚現,引發美國的核子恐慌,也掀起了美國的反核運動。
日本強烈地震除了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福島縣沿海兩座遭海嘯破壞的核電廠爐心熔毀(meltdown)所導致的核輻射外泄,更觸動了世人對近代兩大核電廠重大事故的記憶。那就是1986年前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Chernobyl)核電廠大災難,以及1979年美國賓州三里島事件。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依照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制度,初步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歸類為“局部性危害”的4級意外事故。但是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認為,問題比日本官方宣稱的更嚴重,高于三里島事件的5級,低于切爾諾貝利災害的7級,應定為6級。
核慌初發切爾諾貝利
1986年4月26日,蘇聯烏克蘭共和國普利亞特(Pripyat)的切爾諾貝利核能發電廠發生了嚴重事故,大量核輻射外泄,輻射塵飄至整個蘇聯西部、東歐、西歐和北歐,33.6萬人從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歲斯撤退。據蘇聯解體后的密檔顯示,60%的輻射塵飄到白俄羅斯。核電廠有50名工作人員喪生,日后有4000人因被輻射污染而死亡。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爐心熔毀,反應爐上1000噸的混凝土結構被炸毀,核電廠半徑30公里地區成為核污區,居民全數撤離。后來發現嚴重污染區不是30公里,而廣達3000公里。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座反應爐爐心爆炸,散發的輻射量比1945年8月美國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多400倍,除了伊比利半島,整個歐洲都能測到輻射塵。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切爾諾貝利事故后,首先測到輻射塵的地方是在瑞典。1986年4月28日上午,距切爾諾貝利1100公里的瑞典福斯馬克(Forsmark)核電廠人員發現他們的工作服上竟然染有輻射塵,他們以為是自己的核電廠出問題,立即全面檢查,但未找出毛病。他們在4月28日中午終于檢測到問題來源是在蘇聯西部,外在世界這時才知道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了災難。切爾諾貝利事件爆發后,237人馬上就出現急性輻射污染癥狀,其中有31人在3個月內死亡。從核電廠所在地普利亞特撤離了5萬人,附近地區撤離13.5萬人;從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共撤離了33.6萬人。核電廠附近4平方公里的松林變成紅棕色而死亡,當地人稱之為“紅色森林”。
盡管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核能時代最嚴重的一次核災難,被國際核能事件分級制度列為第七級,但烏克蘭當局在事故后仍繼續使用切爾諾貝利未受損壞的核能發電機,直至2000年始完全關閉。切爾諾貝利事件促使蘇聯和全球開始正視核能電廠的安全問題,并迫使克里姆林宮放緩發展核能發電的腳步,以及逐步脫掉蘇聯核電作業的神秘外衣。包括聯合國和日本在內的國家與機構,25年來一直對切爾諾貝利事件進行事故起因研究與傷害救濟工作。
三里島遇輻射籠罩
1979年3月28日清晨,美國賓州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附近的三里島(Three MileIsland)核電廠第二號發電機部分爐心發生熔毀現象,造成輻射外泄,而成為美國核能發電史上首宗事故。這座核電廠的擁有者是通用公共事業(GPU)和大都會愛迪生公司。事故發生后28小時,賓州副州長威廉·史克蘭頓三世(William Scranton III,其父做過州長)在記者會上說,大都會愛迪生公司負責人向他保證:“一切都已被控制住了。”沒多久,這位副州長再向媒體表示,情況比大都會愛迪生公司早先所透露還要嚴重。三里島附近學校開始停課,居民被勸不要外出,畜牧業者被告知牛羊留在室內并儲存飼料。聯邦核管理委員會(NRC)主席約瑟夫·亨德利(Joseph Hendrie)建議賓州州長狄克·桑柏(Dick Thornburgh,后在里根和老布什時代擔任司法部長)下令三里島附近5英厘的孕婦、學前孩童撤離。幾天內即有14萬人離開。
美國核子物理學家勞夫·拉布(Ralph Lapp)1971年首先形容美國的反應堆熔毀相當恐怖,可以熔毀地球表面而穿到中國。三里島事件后,美國總統卡特下令組成專案委員會調查事件起因,由達特茅斯學院院長約翰·柯敏尼(John G.Kemeny)出任主任委員。委員會調查結果查出三大肇因:一為機械故障,二是人為疏失,三為設計不良。據追蹤調查,事件后住在三里島10英里內的居民每年約有一二人因輻射污染而致癌死亡。1979年8月開始清理三里島,至1993年12月始結束,耗費9.75億美元。
三里島事件喚醒了美國人民對核電廠的熱切關注與疑慮,使反核運動遍及全美各地。1979年9月,20萬人在紐約舉行反核大示威。同年9月下旬,一群音樂家亦在紐約麥迪遜室內球場舉行反核演唱會。在紐約盛會之前的5月,約有6.5萬人在華府抗議示威,加州州長布朗親自參加。大力主張興建核電廠的保守派物理學家、“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為反核運動而出馬游說國會不要停止發展核電,因熱心過度,71歲的泰勒于1979年5月8日心臟病突發,于2003年9月辭世,終年95歲。三里島核電廠的1號機今天仍在運作。目前全美有104座核電廠,日本則有17座。
自從切爾諾貝利和三里島核難以后,世界各國都極為注意核電廠的安全,但此次日本的災難性大地震及海嘯卻使世人再次沉痛地認識到,面對大自然毀滅性的威力,地球表面上的人類和設施都是脆弱的。
編輯 寧良凌
全球重大核電事故記錄
1957年9月29日俄羅斯克什特姆核原料加工廠,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縮寫為INES,以下同)中的第六級事件。
1957年10月10日英國WindscalePile核電廠,反應堆火警導致輻射物從核電廠外泄,INES第五級。
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廠,堆心燃料的47%已經溶毀并發生泄漏,INES第五級。
1980年3月13日法國圣洛朗德索核電廠反應堆的燃料棒溶解,但核電廠沒有輻射物外泄。INES第四級。
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現屬烏克蘭)核電廠爆炸,56人因事件死亡,近4000人死于癌癥。INES第七級。
1989年10月19日西班牙斑德略斯核電廠,火警導致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失去功能,INES第三級事件。
核電科普小資料
核電技術的發展
這次大災難中失事的日本福島核電站是設計于20世紀60年代,于1971年建成的老式核電站,其最大問題就在于遇到緊急情況停堆后,須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來散熱,否則在遭遇地震時能量難以排出而易引發熔堆事故,繼而核泄漏。
從安全角度來說,1986年發生核泄漏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被認為是第一代核電站,其運作原理是通過石墨反應堆來發電,既無內安全殼,也無外安全殼,一旦爆炸,核物質會不受限制地泄漏,而日本福島核電站可算作第二代核電站,其核芯部分都被封閉在一個鋼制防護容器內,密封系統優于第一代核電站。福島雖不會成為第二個切爾諾貝利,但其威力亦不可輕視。第三代核電站既有內部鋼密閉安全殼,也有外部混凝土防爆安全殼。中國正在建設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在緊急情況不用電也可以散熱。反應堆上方的多個千噸級水箱,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就可驅動核電站的安全系統進行冷卻,大大降低核泄漏的可能。
對于核子技術屬于哪一代,其實每個國家各有說法,美國政府在1999年就提出了“第四代核能系統”,其主要特征是防止核擴散,具有更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和低廢物排放量,該技術目前仍在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