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逝世的中國現代文學家蕭紅臨終時曾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蕭紅那個年代,女人沒有出路;如今,女人能走的路之多之遠選擇之豐富,大概沒有香港女人會再發這樣的怨恨。相反,今天的香港女性,很善用(甚至是利用)女性本身的優勢,去得到應得的和想要的。至少,香港傳媒呈現出來的女性形象就是如此,而且很難不教人覺得,香港對女性的期望,處于一個精神分裂的狀態。
灰姑娘的方程式
如果你細心觀察,可以發現,當香港的社會制度愈來愈健全和進步,對男女的權利也有平等保障之時,社會和傳媒對女性的期望卻反其道而行,甚至出現返祖現象。
從客觀條件來說,現在可說是對女性最有保障的時代。上世紀90年代通過的多條法例(包括1994年通過的《新界土地(豁免)條例》予新界婦女有土地繼承權,以及1995年的《性別歧視條例》和《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等等),令香港有成熟的體制去保障兩性平等。女性在職場上所受之待遇基本上和男性相若,完全有能力獨立自主,而政府高層職位中女性之多,也令人笑稱之為“手袋黨”。
然而,你會發現大眾傳媒投射出來的女性形象,卻是另一個極端。報刊的新聞頭條(是頭條而不止是娛樂版!)不時有女星嫁人豪門的消息,號稱大報的亦如是。全城上下無時無刻散播著灰姑娘的方程式——嫁入豪門才是女人的幸福,入門后要為豪富家族傳宗接代才能母憑子貴。豪門婚宴的天價數字成了女人地位的憑證,而生了多少個男丁被視為保住地位的籌碼。于是,“千億媳婦”、生子獲多少犒賞等字句不絕于耳,每個女人都是一個價錢牌,明碼實價。
而未有循這個方程式獲利的女星,傳媒又有幸災樂禍心態,以“入宮夢碎”甚至是“用完即棄的生育工具”形容之。不過,到最后,女星的分手費有多少億,所分得的物業有幾棟仍是大家的關注焦點,數字和女人仍是分不開。
在傳媒的渲染之下,女性被塑造成爭奪權力(而非權利)的工具——女性自身是一種手段,而樣貌和身材是武器(要是沒有,就去制造吧,于是,“豐胸瘦身令女人幸福”的廣告歷久不衰),四方八面的訊息也在教女人如何在男人身上獲得最大的利益和回報。女性成為了機關算盡的捕獵者,要是在過程中出錯無法得到豐厚的利潤,那她們就淪為“敗犬”和“剩女”,一文不值,最好送去堆填區。
傳媒加重“公主病”
要是你只看這些報章筆下描述的女性,你不是以為香港女人都唯利是圖,就會以為香港返回封建時代,女人是件可買賣的貨物,是帝王的后宮佳麗。即使我們可理智地告訴自己和下一代,這是娛樂八卦,不可盡信。但這些訊息就是無處不在,它在雜志中、廣告里、網絡論壇上,還有電影電視劇中,潛移默化地告訴你,女人的出路只有一條——嫁個有錢人。
香港女性的地位與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出路和機會多的是。可是,傳媒對女性的期望卻令人相當失望。而更可悲的是,在耳濡目染下,“嫁個有錢人是女人唯一出路”的想法,猶如緊箍咒。深深套在不少患上“公主病”的“港女”身上,她們大概不會如蕭紅所想,當女人有多不幸;但是,不管她們當自己是附庸還是獵人,這個詛咒,再次被奉為女性生存法則,陰魂不散。
回望30年前,即上世紀70年代末,有一出家傳戶曉的香港劇集叫《家變》,當中的主要角色洛琳,是新時代的女性象征。她憑實力奮斗,力爭上游的形象深入民心,甚至成了全港女性的楷模。而那個時代,正是香港出現男女同工同酬運動及爭取有薪分娩假的年代,社會上處處充滿不平等和不公義的現象,但男男女女還是咬緊牙關奮力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和合理待遇。
30年前的傳媒給了香港女性一個洛琳,締造了“女強人”這個稱號;而30年后的傳媒則給了香港女性一個女星價目表,還附送了“中女”、“敗犬”、“剩女”等令人反胃的稱呼。
活在標簽處處的時代下,當香港女人,仍不怎么容易。
編輯 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