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法國特別勇猛。春風的腳步一到,法國總統薩科齊便迫不及待揮軍遠征非洲大陸,先是3月中旬率先出兵空襲利比亞。而后,又派部隊大軍進駐科特迪瓦,協助科特迪瓦平定內戰。
這兩支法國軍隊代表法國維護世界秩序的決心,雖然法國的維和部隊也在阿富汗與其他的非洲國家,但都沒有進攻利比亞或進駐科特迪瓦的意義重大。國內經濟復蘇遲緩,怎么還有余力為他國出兵呢?法國總統有必要效法拿破侖遠征以宣揚國威嗎?而法國的民眾向來反對戰爭侵略,君不見前幾年法蘭西舉國上下抵死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最后還換來美國外交孤立,民眾抵制法國貨的結局,難道反戰的法國人會支持軍事干預嗎?
軍事介入非洲從未停止
事實上,法國介入非洲國家,尤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黑色大陸的軍事行動,從未停止過。在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后,為了保有經濟與外交的資源,法國部署了強大的人力物力,經營它的非洲事務。法國企業因為語言文化之便,數十年來在非洲扎下根基。
法屬非洲國家長期以來內亂不斷,多少國家獨立之后,立刻就撕裂為二、為三,或與鄰近國家交戰開火,法國合縱連橫下,表面倡議和平對話,時不時召開各種“巴黎和會”,實際上卻是以槍炮彈藥等戰爭物資,換取非洲國家所擁有的天然資源。當美國在拉美國家制造內戰時,法國也在非洲進行恐怖平衡。上世紀90年代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這筆賬算到底,法國要負很大的責任。
科特迪瓦與法國關系千絲萬縷
就像如今的科特迪瓦,無論是前任總統巴博(Larent Gbagbo)或現任的瓦塔拉(AlassaneOuattara)都與法國關系千絲萬縷,這兩個對手背后都有法國支持勢力,各自擁有巴黎律師團,今年1月巴博敗選不服,兩軍對峙時,法國前外交部長杜馬還特別飛到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Abi djan)為巴博加油,完全無視于瓦塔拉才是民意所托、高票當選的總統。
巴博曾聘法國知識分子擔任國師,這些在法國知識界舉足輕重的學者,若非國際社會堅持承認瓦塔拉的合法地位,恐怕還會依他們的“自由心證”,向作困獸猶斗的巴博伸出援手。這無非是他們認為,來自北方的叛軍領袖瓦塔拉基本上是個獨裁者,雖然巴博掌握科國財政命脈多年,瑞士銀行賬戶的存款不下于70億歐元,民意求新求變,才給了靠戰爭起家的瓦塔拉壯大當選的機會,瓦塔拉執政后,恐怕也會對“前朝”進行報復、清算。巴博曾與法國的社會黨關系良好,瓦塔拉則極力向右派靠攏。
當今年3月瓦塔拉吁請聯合國與法國出兵,清除巴博所擁有的政府軍武器,協助科國平亂時,薩科齊二話不說,軍隊與坦克等重武器立刻啟航。其實,早在科特迪瓦大選期間,法國總統府已沙盤演習了許多次,預期軍事介入。
由于科特迪瓦與部分中非國家與法國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給予法國駐軍的合法基礎,然而這種軍事合作關系也經常成為法國介入非洲國家政爭,而導致非洲國家的仇法情結。數年前,科特迪瓦就曾發生大批法國僑民受民兵攻擊、性侵等暴力事件。
利比亞兩派都有法國人身影
而北非一角,前不久有一名法國保全公司負責人在利比亞叛軍所占領的城市遭暗殺,他的數名手下則遭綁架。根據反卡扎菲的叛軍領袖說,這名遭暗殺的法國人立場親卡扎菲,他因替政府軍收集情報而被殺。
雖然薩科齊在第一時刻就挺身而出,給反對勢力極大的助力,但利比亞有太多穿梭在石油與軍火利益途中的法國人,誰又知道誰站在哪一邊呢?
法國的賭注下得大,5月12日,北約盟軍在利比亞東部城鎮的轟炸中,造成9名伊斯蘭教教士喪生。這起事件不僅激怒了利比亞民眾,也引發了法國社會對轟炸利比亞的質疑,因為,自從卡扎菲被法國的幻象戰機逼得東躲西藏后,利比亞民眾展開了大逃亡,這段期間,試圖乘船渡過地中海至意大利的難民中,恐怕有1000多人已經葬身海底了,人們莫不希望這場“雙輸”的戰爭趕快結束。
薩科齊害怕輸掉非洲
薩科齊當然知道他的賭注下得大,還來不及宣揚國威就先引起本國與他國的民怨,但他必須下這個賭注,因為法國已經快要輸掉非洲了。法國在非洲所能獲得的利益迅速縮水,影響力所剩無幾。
這迫使薩科齊把握機會,揮軍遠征,他希望借國際形象的提升,增強民心讓人民淡忘他無法解決的經濟難題。但他畢竟不是來自科西嘉島的拿破侖,難道還能重振法蘭西雄風?口(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