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澳門新葡京酒店的撲克室內上演一場國際大戰,500多位國際選手參賽,最后有9名選手進入決賽桌,中國臺灣選手林弘盛分數最高是奪冠熱門,菲律賓選手Mark Benasa緊迫在后。
這場比賽最后林弘盛拿下第三名,獎金160萬新臺幣,冠軍Mark Benasa則抱走550萬新臺幣。
瞬間算出贏牌幾率
雖然只拿下第三名,林弘盛160萬新臺幣的獎金已是一般上班族2年年薪,看似“很好賺”,但他笑著說,靠撲克比賽過日子背后辛苦鮮為人知!林弘盛需在比賽中,短時間內計算出自己贏牌幾率,數字精準到小數點后第三位,還必須透過賽前分析了解對手玩牌個性,隨時做出策略變化。
目前臺灣最知名的職業撲克選手吳紹剛說:“其實要當選手難度很高,很多人都誤解撲克選手是‘職業賭徒’,但我們不賭錢,選手生命是參賽贏得榮耀,靠的是技術不是運氣,財源也不是籌碼而是比賽獎金。就像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樣,雖然很多人打高爾夫球,也會有人小賭一番,但沒有人說這些職業選手是賭徒。”
他還指出,臺灣選手冷靜、勤練習,EQ控管好,演戲天分也不錯;再加上數學底子佳,計算幾率快又準確,非常適合加入職業選手行列。吳紹剛更舉例,臺灣玩圍棋的入口不多,但國際比賽成績卻非常優秀;圍棋與撲克比賽有些類似,撲克更注重臨場應變與桌面互動技巧,臺灣人非常具備職業撲克選手的特質。
事實上,不只吳紹剛已是國際頂尖職業撲克選手,臺大物理研究所畢業的彭裕仁,放棄可以到竹科工作的機會,2年來參加網絡撲克大賽贏得的獎金已超過1200萬新臺幣。而林弘盛參加的紅龍杯賽事,選手500人中有30位是臺灣選手,但排名前10強中占了3席,且年紀都相當年輕。
6成大學生都愛玩
此外,去年WCP世界杯團體賽,由吳紹剛領軍的中華臺北隊更從數十代表隊中脫穎而出抱走冠軍,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都證明了臺灣選手的實力。撲克之星臺灣區總經理薛仁杰指出,全球有將近1億人會玩得州撲克,臺灣人數快速成長,大學校園內約有6成學生會玩撲克,全臺有200萬人是撲克玩家。
根據薛仁杰表示,全球每年國際型比賽超過10場,所有比賽的獎金加總達臺幣數十億,再加上贊助商支持及網絡撲克游戲興起,整體產業產值驚人,且不斷成長中。他形容:“一場國際撲克比賽會吸引數百位選手到場,商機效率就像場小型F1賽車,只不過撲克比賽不用跑道,不需加油、沒有噪音。也沒有大投資成本。”
但他不否認,該活動在臺推廣面臨許多社會認知問題,也就是許多人把撲克認定是賭博行為。“這需要時間。”薛仁杰強調,撲克比賽是單純比腦力、拼智力,不能與賭博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