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有人為建設早教機構,在高薪聘請成長規劃師。當時就有幾個聲音在腦子里沖撞。
一個聲音是:規劃一個孩子的成長,何其大的責任!除了父母,還有誰能擔當?
另一個聲音是:規劃一個孩子的成長,必得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早教機構能想到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也是孩子們和新父母們的福氣。
還有一個聲音是:就算我們很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可是在成長中孩子要經歷的東西太多了,很多東西,并不是靠規劃就能實現的。
那么,我們到底要不要對孩子的成長有所規劃呢?
本期,《父母必讀》采訪了一系列名人,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們感觸頗多。內向的和外向的,長大了都找到自己融入社會的方式;成績好的和成績不好的,長大了都可能會走上自己獲得社會認可的道路;聽話的和不聽話的,長大了都因找到了自己的心聲,也在自己樂于付出的事業中,收獲了成就感。
真的,盡管行為主義者曾經高調地說,給他一打孩子,他可以把他們培養成12個任何職業的人。但現實中,孩子的成長,往往不以成人的主觀愿望為轉移。
當然,父母并不因此就無所作為了。而是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內在的成長動力。這個動力讓他從出生起就會通過呼喊來獲得食物,得到照顧。這個動力也讓他從小就會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探索的愿望。在撫養過程中,這個動力是從小得到呵護還是被壓抑,往往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態度: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因此一個非常根本卻又極易被忽視的教養目標可以首先列入我們的規劃清單:“讓孩子的自主動力得以生長!”而這個任務,也只有父母才能最為個性化地完成。
讓孩子的自主動力得以生長,這是他將來獲得知識、技能、創造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根基。
讓孩子的自主動力得以生長,就需要給孩子一些安全的空間。正如李子勛先生所說,既然誰都不能確定40年后社會是什么樣,我們就不要替孩子做決定,把他培養成某個類型的人。而要給孩子留下一些空間來,去發展他自己去適應現實的能力。
當孩子的自主動力在生長,他就能夠投入地做他喜歡的事情,他成功的機會更高,他對世界的態度更積極,幸福感也會伴隨著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