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高職院校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面臨因改制帶來的生源不足的實際困難問題,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低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如何使高職院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要靠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來解決。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改革、管理以及增強自身綜合素質等各方面都要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中心不動搖。
【關鍵詞】發展 高職教育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D6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1-00-02
1 提高人文素質就是提升職業競爭力
新的發展思路,其核心就是提高高職院校辦學的綜合實力,而提高人文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就是提升職業競爭力。近年來,用人單位普遍對人才的人為修養和品行,人格提出了強烈要求,提高職業人文素質,提升綜合素質,已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相對薄弱,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一般高職院校歷史較短,文化積淀不夠深厚,特色,校風尚未形成;二是一般認為職業技術教育只要求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不要求成為“通才”;三是國家有關法規,政策,對于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實訓以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都有明確的規定,而對于素質教育,職業道德,只有抽象的要求。而職業教育必須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使學生樂業,敬業,并轉化為工作中的盡心盡職,精益求精,忠于職守,廉潔奉公等素質。
高職人文教育必須在于專業教育的結合上下功夫,要注重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為精神,由于高職年限較短,技能實訓任務較重,應當不開或少開專門的人為素質教育課程,將人文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于專業課程會教學和技能實訓中。在使教育內化為學生素質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校園文化和實訓基地的環境建設,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除了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加強素質教育外,更要強調在實際技術操做訓練中貫徹做人、做事的教育,使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和“有教養的人”因為任何職業的終極目標都是造福于人,整個過程都充滿人文精神。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高職院校應該樹立,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遵循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不斷深化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改革,大膽探索一條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改革新路:教育觀念的轉變,讓全體教師認識到沒有現代教育意識,不可能從事現代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職業教育是讓受教育者掌握從事某種職業必備的知識、技書和能力,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必須是具有廣泛選擇就業機會的復合型實用人才,學院要使他們滿足個性發展,學會設計自己的人生,發展自己的才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能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使他們具備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按照精選、更新、充實、提高的原則,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4、改革教學方法,貫徹“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養。
2 嚴格管理,嚴格要求,在提高學院整體實力的基礎上促發展
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也是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實現的。競爭是無情的,也是平等的,關鍵要看學院有沒有強大的綜合實力,但實力還有待于無形的觀念來合理支配,這就是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
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技術的確立、運用和實現。管理是兩個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實質上,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大管理的范疇。它是對院校管理內涵的新概括,也是對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新拓展,有利于院校更加自覺、更加嚴格地加強管理。
實踐中,在進行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教育,加強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宣傳的基礎上,要按照從嚴治校、苦力內功的要求,根據學院存在的薄弱環節,組織各個部門共同抓好學院的管理。通過加強形勢教育,引導教職員工了解學院經濟和發展的最新態勢,進一步強化學院的決策管理;通過強化質量意識,引導教職工員認識到教育質量不僅關系學院效益而且關系學院的發展,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管理;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教職工真正認識到學院發展重于一切,學院的發展關系到每個教職員工的前途和命運,進一步強化學院各部門的管理;通過加強法規教育,引導教職員工增強法制意識,做到知法守法,進一步加強學院的資金、財務管理,推動學院的黨風廉政建設;通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引導教職員工看到高新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信息化對學院發展與自身素質提出的新要求,促進學員在實現科技進步與創新基礎上求發展。
3 優化環境,規范行為,在樹立良好形象的基礎上促發展
學院形象,是學院的內在運作模式和外在發展結構在公眾心目中的綜合反映。現階段,各種院校面對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為了提高本院校知名度,謀求自身生存與快速發展,自發或自覺地注意自身形象的建設,外在因素提升之余,更重要的是發展理念的確定、學院精神的樹立、優美環境的營造、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精神面貌和行為的規范。由此可見,實施學院形象戰略,不只是一時的工作,而是長期的任務,不只是個別部門的行為,而是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職責。
實施形象戰略促進學院發展,過程中應當組織和引導師生員工圍繞確定什么樣的發展理念、樹立什么樣的治學精神展開深入討論,激發自身的責任心、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集體主義精神,之后應當運用學院創立、發展過程中的生動事例進行深入闡釋,使教職工不斷強化謀求生存的危機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發展理念。
在實施形象戰略過程中,還應當結合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學院創建活動,對學院的內部環境、對外標識、職工著裝等方面,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和量力而行的原則,進行新的規劃、設計和配備。要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制定學院教職工行為規范準則,通嚴格約束、自覺遵守、自覺執行。這樣,才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在社會上牢固樹立起良好的學院形象,從而使學院贏得更多的生源,求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4 緊緊依靠教職工,關心幫助教職工,在增強學員凝聚力基礎上促發展
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必須有強大的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學院的發展壯大,必須有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職工的心,學院的根,這是成功實踐的經驗結晶。在新的時期,我們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全體教職工的方針,團結教職工,依靠教職工,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為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做出貢獻。僅僅依靠教職工,關心幫助教職工,是學院工作的神圣職責,是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的必要途徑。
實際工作中,應當通過多種方式全面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全體教職員工辦學院的方針。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促使學院黨政領導經常深入基層,深入每個部門,聽取教職工對未來發展的真知灼見,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可以組織開展合理化建設活動,廣泛征集教職工對學員改革發展的具體意見。這樣,有利于推動學院改革、發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使學院重大決策能夠符合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宏觀政策,適應國內教育市場變化的客觀需要,盡量減少學院發展過程中的決策失誤。
結合實際問題,深入教學一線,深入教職工家庭,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聽取他們的意見呼聲。對教職工反映的實際問題,不管能否及時解決,都應當滿腔熱情、主動關心、盡力幫助。這樣,才能以真心贏得人心,在不斷增強凝聚力的基礎上促進學院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