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匯率改革已經進行了七年,但是至今改革的效果并不大,匯率制度改革只是停留在文字和口號,缺少內容與配置。市場關注焦點也僅停留在價格上,嚴重忽略和缺失匯率制度原則和框架。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改革處于膠著期,復雜性和混亂性在擴大。市場焦點關注的論據并不與時俱進,或缺少市場根基的支持。根基的混亂在于超出規律、超出現實、超出真實。
結構和效率是焦點
我國從2005年匯率改革至今,市場焦點始終集中在數量概念的爭論之中,比較突出就是外匯儲備和熱錢。7年時間的外匯儲備增量不斷,結構和效率始終沒有有效的解決。7年時間的熱錢概念不斷擴大,數量隱憂難以消除。
首先是外匯儲備的概念,既是一個數量問題的討論,還是一個效率和結構、體制的改革思維的問題。
數量多嗎?按照傳統教科書和傳統經濟論據,我們過去與當前的外匯儲備大大超標,這是一個風險,但是如果對比國際市場數量,恐怕我們并不多,而是不夠,這也是一個風險,差異在哪里?因為僅國際外匯市場一天的數量規模,就從1997年1.2~1.4萬億美元數量增加到目前的一天4~5萬億美元規模,以此比較我國一年的數量并不夠,而不是過多。相反目前的規模數量并不能有效對應可能出現的風險乃至危機。所以體制和效率以及結構問題是我國外匯儲備的關鍵點,而非是數量和規模。
其次是熱錢的規模被渲染,嚴重忽略其特征和對策應對。熱錢是針對發展中國家和我國的技術不高端、專業不健全而來到這個市場,并非是發達國家經濟有問題、發展中國家有魅力。從資金追逐利潤的角度考量,美國和發達國家市場的產品數量和市場效率,投機中的熱錢數量應該最多,他們的市場也有熱錢,但我們幾乎聽不到熱錢的概念,這種極端的議論是在發展中國家囤積投機性風險,而不只是在發展中國家有投資目標。我們討論問題的側重點和關鍵點不夠專業會耽誤很多時機和失去很多機會。
缺乏匯率保障制度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關鍵點,但是我們的現實是知難而退,而不是迎難而上,進而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市場價格配置、機構結構配置以及產品回報配置,尤其是匯率缺少根基參數,進而匯率改革也停留在表面,難以從制度上加以完善和健全。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人民幣匯率與發展變化之“詭異”,焦點在2009年我國長達一年的盤整性,人民幣價格6.82~6.83元價格的變化不大,僅升值0.09%是為何?現在看來是為當前的人民幣再升值需求和基礎技術做的鋪墊,人民幣2009年的盤整帶來去年至今的人民幣再度快速升值。美元依然是主導貨幣,是當今最有能量的貨幣,也是最具技術性和嫻熟性的貨幣。因此,我國人民幣也不可逃脫這種綁架和設計。所以在探討我國金融許多問題時需要專業性的論證,而不是簡單對策和措施的推進。我國人民幣國際結算的錯覺在于升值預期,我國人民幣國際結算的錯位在與美元定價,我國人民幣國際結算的錯覺在于貿易逆差。我們的論點和關注應該著眼我國的實際狀況和金融專業的規范和規律,尤其是現實的狀況。
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形勢,我們應該強化國情特色的對接和自我狀況銜接,而不是簡單盲從地追隨和隨從。市場經濟我們走過了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金融市場我們不能繼續借用摸著石頭過河的論點,而應該轉變為撿起石頭找到自己的方向,使我們的金融工具成為為經濟保駕護航的保全和保障性的政策工具。
尤其是結合到人民幣和美元的比較,美元擁有制度效率的根基保障,美元市場份額絕對優勢無法改變,美元無法替代。我國人民幣缺少的是制度保障體制,僅靠我們對策的數量規模將不僅不會實現人民幣目標,簡單或短期的人民幣國際化判斷不是在進步,相反有倒退的可能。反之是在囤積人民幣的風險,不利于經濟穩定,不利于人民幣價格均衡和合理把握。這需要認真論證和全面、長期規劃。
應對策略
2010年以來,雖然我國媒體和專家評論五花八門,但是輿論方向較為一致認定人民幣不可過快升值,似乎給予人民幣方向定位。然而實際結果是人民幣升值有增無減,人民幣價格已經逼近6.5元,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底線6.5元即將突破,人民幣升值囤積巨大風險壓力和殺傷破壞性。面對這種局面,筆者有一些自我多年觀察的論點和建議。
1我個人認為我國人民幣匯率應該采取主動調整對策,尤其是選擇時機采取人民幣貶值策略。一方面保護自己企業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消除市場規律囤積的風險壓力,主動打消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扭轉人民幣單邊升值風險,這既有利于自己發展的主見,主動化解風險,同時也并未違背國際原則和趨勢。當然市場最緊張的是美國會答應嗎?匯率是雙邊和多邊關系的體現,但匯率的根本利益和首先考慮是自我需要,美國是這樣,所有國家都是這樣,中國一直脫離這項全世界的原則,并不符合市場趨勢和原則。尤其是人民幣單邊升值不可持續,必然有巨大貶值風險,主動貶值將化解被動接應貶值風險,有利于自我控制力。
2盡快設計和規劃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模式和權重,是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有參照和指標把握。人民幣國際結算措施并不是最好的對策,恰恰是匯率制度改革不到位的一種掩蓋,并不利于人民幣有效改革。我們應該用市場配置減少美元盯住因素,多元化組合將有利于我們的效率和避險,是以實際行動應對美元的措施,相反美元和美國將會祈求我們,從而我們會獲得主動。而當今我們只是有輿論,美元有對策。完善和健全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是我們決策效率加快轉變的關鍵。
3鋪墊和開辟市場多元化理念、技術和輿論。簡單觀察,我們的專家學者多以股市評論和預期為主,我們的媒體以股評為主,我們的投資者以投資和投機股市為多,這樣偏頗和極端的市場存在巨大風險,熱錢恰恰是看到這種缺失和扭曲而運用和炒作。所以我們應將藏匯于民和藏金于民落實下來,在投資板塊多元化開辟通道和提供產品,提供有回報的產品,通過投資渠道讓老百姓有收益解決問題,而非抑制價格單邊解決問題。
4加強教育和普及金融技術和知識,媒體和政府應該強調和強化金融專業的服務,使我們物質生活提高之后的文化和知識生活得到提高,反過來對于金融專業行業的推動將更具有實際意義。
長期角度看,我國還是需要長遠規劃,包括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需要有時間表,循序漸進應該分階段和有步驟的推進。尤其是難點和焦點應該尋求有所突破,而不要口號多,實際內容和轉變少。
(作者系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