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自2010年8月啟動了引人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據推算未來10年重慶將迎接1000萬農民轉戶進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需要付出巨額的改革成本,這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緩慢的主要原因。那么重慶市的戶籍制度改革成本究竟有多高?這些成本又將由誰承擔和支付?
重慶市對戶籍制度改革進行了審慎的評估,以全部整戶轉移、全部退出土地測算,每個“新市民”平均有6.7萬元的“進城成本”,包括農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業、教育等方面的“進入成本”。 經測算,重慶市僅2010年和2011年兩年集中轉戶的人口總數就將達300多萬人,總的資金需求約為2010億元。其中取得城鎮居民身份的“入口端”需要1241億元(含就業、交納養老保險、住房、醫療、教育),解除農村居民身份的“出口端”所需資金769億元(包括農村宅基地及農戶退出補償、農村承包地退出補助)。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說:“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社會變革,政府作為主導,但并非承擔無限責任,而是通過行使公共權力,進行有效引導,借助市場力量,撬動社會各方面分擔改革成本。”具體來講,這筆資金如何分擔,重慶市政府測算,2010億元的總成本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需投入1229億元,主要分攤農民工轉戶后的養老、醫療、住房、獲得流轉土地、農村宅基地等成本;轉戶農民個人作為直接受益者,需投入465億元,主要用于繳納自身就業、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費用;政府“四兩撥千斤”也需投入316億元,主要用于轉戶農民養老保險補助、引進就業企業社保繳費補差,以及公租房、學校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徐強說:“這樣總體看,轉戶農民人均可一次性獲得宅基地退出補償、承包地退出補助等直接收益1.8萬元,略高于進城后個人應支付成本1.6萬元,政策設計具有吸引力;政府除分攤316億元改革成本外,還需建立宅基地、承包地流轉周轉金10~20億元,總體投入處于可控范圍。”
戶籍制度改革實際是城鄉利益格局的一次大調整,政府必須為農民進城支付合理成本。目前輿論普遍關注戶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測算,但在計算成本的同時,也應看到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收益。
據重慶市綜合測算,讓1000萬農民進城至少可以為重慶帶來三方面的收益:
1可以直接拉動消費,有利于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徐強介紹,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只有城鎮居民的1/3至1/4,今明兩年重慶將有300多萬農民進城,農民進城以后的消費,一個人每年至少比在農村多1萬元,300萬農民進城,每年都會新增300億元的持續內需拉動。
2大量農民進城對守住耕地紅線有好處。重慶市農委的計算表明,重慶一個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并退出宅基地,可節約建設用地170平方米,如果未來10年重慶有1000萬農民轉戶進城,就可以復墾增加耕地250多萬畝。
3可以增加留在農村的農民收入。1000萬農民進城了,農村的耕地就由2000萬人來種變成1000萬人種,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經營也可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