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剛剛公布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介紹了其2008年以來對全國各地區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情況的專項調查結果。央行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清理規范工作正有序推進。但總的來說,我們不要對地方政府性債務擔憂過度。
地方政府融資是市場化之舉
2009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成為快速增長的信貸投放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快速增長的貨幣信貸導致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預期的出現,貨幣政策不得不在中美利差、通貨膨脹目標、流動性、匯率穩定之間作出平衡并進行相應方向的調整。
作為地方政府債務的主要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得到了各方關注。考慮到未來貨幣政策趨緊及信貸規模調控力度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不斷增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對貸款的路徑依賴將受到很大限制,其融資渠道也將發生從信貸融資到直接融資的轉變。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形成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無論從項目融資、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還是從防范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的角度,發行市政債券都是地方政府融資陽光化、市場化的路徑選擇。
處理地方債務應嚴防經濟波動
只要經濟保持不下滑的趨勢,我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就不會惡化。即使是出現了不好的情況,國家也有能力掏出“真金白銀”解決問題。
處理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的關鍵在于穩定經濟上升周期,防止宏觀經濟出現劇烈波動。如果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兩三萬億元就不會成為問題。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如果編制一張國家資產負債表,那中國一定是凈資產。因此,即使出現地方債務危機,中國也有能力解決問題。但對于通脹形勢,不能簡單用貨幣政策解決問題,貨幣政策會有副作用。現在到了需要全面考慮的時候了。因為中國目前的通脹是由多方面因素引發的,其中流通環節不暢、稅費制度不合理是重要因素。
此外,國際價格傳導、產業結構不合理、前期貨幣供應快速增長、資源價格改革導致通脹預期、中國勞動力成本長期上升等都是影響因素。中國經濟發展步入了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方興未艾階段,未來30年是城市化主導經濟發展。城市化意味著城市層面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這也顯示了下一步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管理改革的復雜性。
化解地方債務需政府歸位
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從長遠看,政績考核應淡化唯經濟指標論,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考核指標必須提高。更重要的是,中央必須改變稅收政策,保障地方有可靠的稅源。另外,“公司化思維”的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介入過深,這一現象必須改變,而變革的方向是政府回歸本位。
如果更全面地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地方政府負債率過高成因復雜:首先是各級官員對政績工程的熱衷,因為這些工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于其升遷和外部評價效果明顯;另外,分稅制后,地方政府財力、事權不對應,地方政府只能過多介入經濟之中;政府機構臃腫,包括政府背景、關聯企業過多,而這些企業往往擔負著過多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城建任務。這往往容易導致以政府信譽為擔保,舉債搞建設和投資。
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現有行政體制和財稅制度所致。因此清理地方債務,應從改革行政體制和財稅體制的高度進行考量。若非如此,只用金融手段和行政手段化解債務,最終舊賬去了新賬又來,循環往復。
(作者系淮安市發展和改革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