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令人關注的問題是,假如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出現違約風險,將對作為主要債權人的銀行,產生多大的沖擊?面對這些潛在債務風險,銀行業又將如何應對?
本刊邀請業內知名專家,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共同探討此問題。
潛在的壞賬
《新理財》:在審計署公布的10萬億債務中,如果存在大規模違約,可否測算對銀行的影響有多大?
郭田勇: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隱含缺陷,在大規模融資之后將逐漸顯現,云南、上海地方融資平臺違約的案例便是很好的佐證。
10萬億并不是個小數字,約占中國去年GDP總額的27%,財政收入的1.3倍,其中80%來自于銀行貸款(主要是貸給平臺公司)。對于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其來源除銀行外,還有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信托計劃等。
如果2~3萬億的問題資產進行處置,假設預期回收率為50%,最終會有1-1.5萬億左右的損失。而按監管機構2.5%的撥備覆蓋率要求,銀行業全部撥備一萬多億。如果銀行全部承擔,則撥備將要消耗殆盡,甚至可能出現撥備全部花完還不夠彌補損失的結果,這無疑會對整個銀行系統造成重創。
溫天納:根據之前披露的銀監會調查資料,2010年底9萬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中有約23%可能存在問題,即約2萬億的貸款可能成為壞帳。假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銀行三方博弈的結果是讓各方都承擔1/3的損失,則銀行有約6600多億損失要承擔,平均攤分到未來5年,則每年約核銷約1300億。那么這部分損失對銀行業整體凈利潤(2011年預計將實現1.1萬億稅后凈利)影響也就是10%左右。
而目前銀行股如此低的估值水準,或已過度反應對未來資產質素的悲觀預期,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臺貸款整頓清理工作的推進,平臺貸款特別是上市銀行投放的平臺貸款質素會是好于預期的,理應不用太過擔心。
劉利剛:地方投融資平臺資金大多投向了基礎設施等項目。這些投資項目一旦建成,大多數都將產生正現金流,可以償還貸款。工商銀行估計,至少63%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項目將會贏利,他們產生的正現金流將能夠償還本金和利息。這表明即使是估計37%-50%此類貸款將成為壞賬的最壞情況,中國銀行體系中的壞賬也僅僅將從目前的2%增加至6.7-11.8%,這仍然無法與90年代末21世紀初的壞賬率相提并論。
責任需分攤
《新理財》:地方融資平臺問題資產如何解決?地方政府和銀行分別應該承擔怎樣責任?
溫天納:讓銀行直接承擔地方政府債務(包括融資平臺貸款)相關損失的可能性較低。在社會融資仍然以銀行貸款和表外授信的背景下,銀行仍是中央政府調控貨幣和經濟的主要管道。正是中央政府“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背景下,融資平臺貸款數量才呈現爆發式增長。如果未來出現的損失都讓銀行承擔,這必將影響到未來銀行對政府政策(如對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支援)的回應和執行力度。
郭田勇:首先,中央政府不宜出面,因為對問題較大的地方政府的救助也即對存在問題相對較少的其他地方政府的不公,應該“誰惹的禍誰負責”。
其次,地方政府與銀行應該共同承擔。一方面,對于地方債大量產生的原因,銀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銀行認為地方政府違約的概率遠小于中小企業,因此在發放貸款時監管和審批都有所放松,缺乏謹慎性,使得資金投入了一些收益率低或者風險大的項目,導致資金難以回收和不良貸款率的攀升,應該承擔責任但不能全部承擔;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由于沖動投資、項目選擇或投資決策失誤以及期限不匹配等導致其項目現金流較少,遠低于對所欠巨大債務需要歸還的本息,即使加上作為依靠的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的資金流也難以彌補,使得政府無力承擔巨額債務,因此地方政府不能說“撂擔子”就“撂擔子”,讓銀行獨自承擔巨額壞賬,它也需相應承擔一部分責任。
政府財力可保障
《新理財》: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財力是還債的保障,10萬億的債務是否在可控范圍之內?
郭田勇:在清理融資平臺時,應該要新老劃斷。銀行與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共管賬戶”,將該部分問題貸款放入賬戶之中,留待長期消化。
要以時間換空間,把時間拉長,只要中國經濟未來能保持比較快速的增長,地方政府用財政擔保以后,隨著經濟增長會產生綜合性的收入,地方政府的稅源會變得越來越大,未來地方財政總收入還是升高的,這個問題就會逐步化解。
劉利剛:假設這些貸款將獲得2年(2009和2010)的寬限期,在此期間借款人只需清償利息,且在未來5年或7年內清償,那么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于2011年以后開始償還本金,償還本金的數額將在貸款存續期內不斷增加。此外,貸款利率也會隨著中央銀行持續的緊縮貨幣政策而升高,利息償付也極有可能受到影響。我們假設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與過去5年的平均數持平,年均增長20%。若假設較高的投資回報,可以樂觀估計2011~2015年間增長率為25%。
我們經過模擬測算,一旦貸款期限得到延長,地方政府債務整體情況就將好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就不再是償還能力問題,而是流動性問題。
大力發展市政債
《新理財》:銀行貸款作為我國主要融資渠道,加上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銀行承擔了過大的風險,是否要結合實際,開拓其他的融資渠道?為避免風險,銀行還需要做足哪些功課?
劉利剛:由于償債能力不成問題,中國銀行體系極有可能會延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還款期限以防止地方政府違約。同時,這意味著中央政府將會繼續為償還地方政府債務發行更多國債,直到地方政府直接參與國債市場的機制建立和完善。這表明,只要中國政府的財務情況良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問題不足為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提醒了當局現在的財政結構需要改革,地方政府債券將在將來幾年中得到優先發展。
郭田勇: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銀行需要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發揮內控機制的作用,對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進行動態管理,對信貸項目定期審查,以配合中央政府對融資平臺資金流向進行實時跟蹤和管理。
其次,銀行應加強自身的審慎監管能力,謹慎地對待融資平臺風險,依據平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對其債務的覆蓋率來判斷風險程度,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對不符合的項目及早剔除,及時化解風險,而對于符合條件的項目還是要予以支持,但是要嚴格按照融資標準予以評估。
另外,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冰山一角”的掀開讓銀行明白政府并不是不存在違約風險的,銀行應該從長遠考慮,對待地方融資平臺、中小企業或者以后可能出現的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集團等要一視同仁,公正地判斷它們的投資前景并作出決策,盡量避免“融資平臺”對中小企業的“擠出效應”,以優化資源配置并達到盈利最大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