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近日明確表示,“加強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所以數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持續加息。
貨幣政策之門,越關越緊。
而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貨幣政策之門關上了,還有一扇門可以期待,那就是財政政策之門。
財政政策,或許是現在中小企業僅剩的唯一一扇生門了。
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但企業的財政政策生門,該如何打開呢?《新理財》為此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管理學院院長馬海濤教授。
稅收寬松
“要想培養中小企業,在稅收政策上一定要有所傾斜,否則中小企業怎么能經得起貨幣與財政的雙重打壓呢?”馬海濤強調說。
中小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許多大企業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特別在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化大生產提供必需的協作服務、創新技術、帶動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同時,中小企業還能夠擴大內需,啟動消費,并且也成為了國家稅收新的增長點。
馬海濤表示,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但目前我國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政策和措施,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力度上,都難以對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在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不斷影響下,我國所受沖擊日益凸顯,中小企業無疑站在了風口浪尖。因此,在積極財政政策和實施結構性減稅大環境下,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稅收制度顯得尤為必要。
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支持,是發達國家稅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海濤稱,但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并無專門的中小企業稅收政策,只有一些主要由中小企業受益的稅收規定。
比如增值稅方面,存在著對中小企業的大量限制。一是小規模納稅人采用單一的征收率,稅負總體上重于一般納稅人。二是割斷了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的經營鏈條,阻斷了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正常經濟交往。
因此需要制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比如完善增值稅政策,首先應制訂合理征收率,確保中小企業增值稅稅負公平。其次,還要放寬小規模納稅人開具增值稅專業發票的限制。此外馬海濤稱,還需完善所得稅優惠政策:一是降低小型微利企業的優惠稅率。二是增加中小企業投資的所得稅優惠政策。三是出臺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因為融資難一直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政府采購傾斜
“政府采購政策功能的發揮,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海濤認為,但目前政府采購政策中標范圍偏窄,諸多限制把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馬海濤表示,應按照穩健財政政策的政策目標,重新定位和細化政府采購的政策目標。要使政府采購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保護中小企業的發展,就需要確立一些扶持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和促進農村經濟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優先購買他們的產品。
如果這些中小企業保證自己產品質量、保證信譽,在政府采購中就應當給予他們適當的傾斜,這對中小企業來說也是一次生機。
比如,在評標中根據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度等,對自主創新產品給予一定比例的價格扣除,增加自主創新產品的評分項,并設定一定的分值權重;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和鄉鎮企業發展的目標下,可以規定在某一采購數額之下的政府采購,應當購買中小企業或鄉鎮企業的產品;在協調區域發展的目標下,可以專門列出部分產品目錄,強制其必須在經濟不發達省份的企業中實施招標等等。
貸款貼息
馬海濤稱,為了幫扶中小企業發展,政府可以推出貸款貼息優惠政策,專門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發展。
針對中小企業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的實際,為使企業早日走出困境,應該擴大財政貼息范圍。除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項目外,中小企業均應享受貸款貼息的優惠政策。此外,在審核貼息方面,不應對貸款的取得形式、金額、數量等方面進行限制,只要銀行貸款全部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財政均應予以貼息。
如果這種貼息形式可以廣泛被采用,那么,中小企業普遍會出現敢于以貸款的形式進行融資的勢頭,這對于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無疑是個動力。有了貸款貼息的優惠政策,就可以緩解企業流動資金壓力,以減少中小企業的負擔。
此外,銀行之所以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中小企業有信用風險,由于中小企業本身的資產比較少,而且銀行要求的是擔保抵押,中小企業無法滿足銀行在信用審查方面的要求,還有就是市場風險,因為中小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差,只要它的產品在市場上需求有變,它的銷路就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馬海濤表示,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可以合作推動金融創新,一是可以用應收賬款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因為貨已經賣出了,對方也承認收到這個貨,這在金融上叫付費品,是完全可以作為抵押物出現的,據了解,很多地方也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二是當中小企業已經取得訂單,簽訂合同以后,應該允許向銀行申請出票據,用以支付原材料的款項。事實上,票據對中小企業來說更重要,因為它的融資成本比較低,也需要像貸款那么嚴格的審查。
而這,依然需要財政給予支持。
企業轉變
任何事物都是內因在起主導作用,外因只是輔助作用。中小企業要想真正發展壯大,從根本上來說要靠自己。馬海濤表示,廣東一大批企業經過金融危機的歷練,早已意識到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中小企業的必經之路。
一個企業要把立足點放在怎樣在企業內部下功夫上,改善自己企業的經營管理,更新經營理念,完善財務管理。市場的法則就是優勝劣汰,那些陳舊的企業本身也就沒有什么市場前景可言,國家也不會去扶植這樣的企業。馬海濤表示,企業要想生存,是要靠自身轉型和創新的。所以要把人才的培養放到首位,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高級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另外,中小企業也要多了解國家的宏觀政策,不要只知道低頭經營,也要了解一些關于自身的優惠政策,以免造成信息不暢,延誤了自身的發展。
最后,馬海濤強調:“國家需要出臺一些扶持政策要有,但企業也需要改變發展靠國家扶持的那種思維習慣。在西方國家大多是沒有這種情況的。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需要政府來出手扶植,但是要明白,財政的錢不是完全用來做這些的,財政主要要解決的是社會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問題,而財政資金主要是用來解決民生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