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
2011年第13期
誰來拯救中小企業
人工漲、匯率漲、原材料價漲;用工荒、用電荒、資金短缺#8943;#8943;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第二輪危機,正在向中小企業逼近。
2008年底,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很多中小企業被迫倒閉;經過近3年的復蘇,國民經濟運行狀況逐漸好轉,當下,經濟基本面也并沒有發生拐點性的波動,而中小企業的處境卻似乎“比2008年還要艱難”,為什么?
顯然,肇始于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是間接的,而且客觀上還成了我們尋找經濟問題成因的“替罪羊”。而今年沿海地區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嚴峻生存狀況,更多的是經濟體自身內在的原因,是經濟運行過程中戰略性結構性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是多年來所累積的制度和政策的綜合產物。它的危機,內嵌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
《中國經濟周刊》
2011年第25期
造富第四級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迎來了華麗轉身的機會,成為我國第一個副省級經濟區。
2009年11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為我國第二個副省級經濟區。
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為后繼者—我國第三個副省級經濟區、我國內陸唯一的國家級新區。
2011年6月,位于中國西北的陜西西咸新區成為第四個幸運兒。
一個經濟區成為了“副省級經濟區”,就是蓋上了“國”字印,背后就有了最強大的國家支持、最實惠的傾斜政策、最具有吸引力的招商資本。
第四個被選中的“國字號”經濟區西咸新區,承載了整個西部的厚望,但其管理體制冗繁、向心力不足、定位不清等問題也飽受外界的質疑和詬病。
《經濟國家周刊》
2011年第13期
90年土地國運
自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90年土地風云,延續了中國宏大歷史命題:幾億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標志的現代化進程。二者,歸根結底是土地問題。
90年土地風云,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解放區時期和建國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實現“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這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業社會的最高理想。
土地從私有到集體與國家所有的跌宕起伏,從現代社會的視角分析,這不僅是關系中國8億農民安身立命的核心問題,關系糧食安全問題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基本問題。
《新世紀》
2011年第26期
暴雨傾城
在暴雨面前,即使是首都北京,也顯得脆弱不堪。七年前的2004年7月10日,北京曾出現過更強的暴雨,城區平均降雨超過80毫米。那場暴雨給將要舉行奧運會的北京敲響了警鐘,也給這座超級大都市的排水體系帶來了些許改善。
有專家認為,北京等城市長期存在“重建筑、輕市政”“重地上、輕地下”和“把錢花在臉蛋上”的官僚主義做法。未來,北京和其他城市的防洪排澇體系面臨重重挑戰。一方面,可能會有超設計標準的暴雨洪水發生;另一方面,城市還在擴張之中,在現有的“修修補補”工作模式下,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還會冒出來。
城市內澇的治理是一個長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