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
在他的筆下,無論是懷人記事,無論是山水激情,無論是談文說藝,都顯得情真詞美,意趣清雅,以內容哲理、知識、激情于一爐之魅力,撩人心情。其作品技法嫻熟,筆法瀟灑,注重從民族精神氣質中挖掘情緒,因此讀來更覺得味道雋永而意味深長。他,就是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作家簡介】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并任國務院參事,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感謝生活》、《挑山工》獲法國“女巫獎”和“青年讀物獎”,并獲瑞士“藍眼鏡蛇獎”;由《炮打雙燈》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夏威夷電影節”和“西班牙電影節”獎。作品被譯成英、智、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三十種。馮驥才兼為畫家,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并在中國各大城市和奧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舉辦個人畫展,均獲很大反響。他以其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在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鏈接中考】
《蘇七塊》被選用為2007年山東淄博中考卷閱讀材料;
《歪兒》被選用為2008年廣東汕頭中考卷閱讀材料;
《失去了的書桌》被選用為2008年吉林長春中考卷閱讀材料;
《夕照透入書房》被選用為2008年內蒙古赤峰中考卷閱讀材料;
《拒絕句號》被選用為2009年內蒙古包頭中考卷閱讀材料;
《父子應是忘年交》被選用為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卷閱讀材料。
【人生·中考原題】
(2010年四川眉山卷)
父子應是忘年交
● 馮驥才
1兒子考上大學時,閑話中提到費用。他忽然說:“從上初中開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錢繳學費。”我和妻子都吃了一驚。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
2我問他:“你哪來的錢?”
3“平時的零花錢,還有以前過年的壓歲錢,攢的。”
4“你為什么要用自己的錢?”我猶然不解。
5他不語。事后妻子告訴我,他說:“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對他肅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長大了。那個整天和我踢球、較量、打鬧并被我愛撫的捉弄著的男孩兒已然倏忽遠去。人長大不是身體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現的軟髭和頸下凸起的喉結,而是一種成熟,一種獨立人格的出現。但究竟他是怎樣不聲不響、不落痕跡的漸漸成長,忽然一天這樣的叫我驚訝,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
6我把這感覺告訴給朋友,朋友們全都笑了,原來在所有的父親心目中,兒子永遠是夾生的。
7對于天下的男人們,做父親的經歷各不一樣,但做父親的感覺卻大致相同。這感覺一半來自天性,一半來自傳統。
8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鋪。“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事后我逢人便說自己如何英勇的捍衛了兒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氣,那份英雄感,其實是一種自享——享受一種做父親盡天職的快樂。父親,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天職就是天性。
9至于來自傳統的做父親的感覺,便是長者的尊嚴,教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視角與姿態……每一代人都從長輩那里感受這種父親的專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親就將這種專利原原本本繼承下來。
10這是一種“傳統感覺”,也是一種“父親文化”。
11我們就是在這一半天性一半傳統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著父親。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最熟悉的變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遠,對話忽然中斷,交流出現阻隔。弄不好還可能會失去他。
12人們把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給“代溝”這個字眼兒,卻不清楚每個父親都會面臨重新與兒子相處的問題。
13我想起,我的兒子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我為什么不把這看作是他對我工作的一種理解與尊重?他也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我為什么沒有看到文學在他心里也同樣的神圣?我由此還想到,照看過他的一位老婦人說,他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當我把這些不曾留意的許多細節,與他中學時代就自己繳學費的事情串聯一起,我便開始一點點向他走近。
14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頭來。
15被理解是一種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種幸福。
16當我看到了他獨立的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也就有了與他相處的方式。對于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17我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時,他才介入進來。我們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這才是男人間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歡用語言張揚情感,崇尚行動本身;他習慣于克制激動,同時把這激動用隱藏的方式保留起來。
18我們的性格剛好相反,我卻學會用他這種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比方我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他喜歡的書,回家后便不吭聲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為我這樣做事。他不喜歡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樣的必然。如果這需要印證,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兒子望著父親的目光,總是一種徹底的忠誠。所以,我給他翻譯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說《好狗萊希》寫的序文,故意用了這樣一個題目:忠誠的價值勝過金子。
19兒子,在孩提時代是一種含意。但長成人后就變了,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圓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溫馨完美的人生。
【作家簡介】
1.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解釋題目中“忘年交”這個名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除去第19段分為三部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正確的一項是()
A.6—11B.7—11
C.7—12D.6—12
3.當“我”認識到“代溝”不足以阻礙父子之間成為“忘年交”后,“我”與兒子是怎樣相處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中有許多或形象生動或意蘊深刻的句子,請聯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結合下文理解作者——馮驥才在“忙碌”什么?對什么“糊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句中加點的動詞表現了父親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我”兒子具體有哪些“發光的事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圍繞問題探究:你與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嗎?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下面一個問題來回答。(要求:說真話、心里話,50字左右)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與作者有哪些相同點?還有哪些不同點?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馮驥才學習什么?
③若介于兩者之間,你的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閃光處?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示例一:年齡或輩分不同的人之間結成的知心朋友。(詞典解釋)示例二: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成為互為知己的朋友。(文意詮釋)2.B。3.①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②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③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④學會用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4.(1)“忙碌”: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寫作)。“糊涂”: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或概括回答——對兒子的一切不了解(一無所知)。(2)表現出作者做父親的天職——天性——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或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心靈感應(父子連心)——愛子心切,無所畏懼。(3)發光的事物:①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②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③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④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⑤自己繳學費。5.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答題要點:①不要再把我們當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應該像兩個大人,是朋友關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指手畫腳;③做事不強迫、不逼迫;說話不武斷、不粗暴;④用心平氣和或心領神會的方式與我們平等地交流,而且還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