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傅軍:民企轉型需政府助推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十一五’期間,中國的民營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已經超過了GDP總量50%,民營經濟解決的就業已占新增就業的80%以上,年均解決就業超過1000萬,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前,在由全國工商聯主辦的“2010-2011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傅軍在演講中如是說。
毫無疑問,國內民營企業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企業總量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地位也更加顯著。
但在“用工荒”蔓延的背景之下,民營企業調結構轉方式顯得迫切。
日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傅軍認為,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引導、支持更多民營企業進入新興產業,在“十二五”期間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的制高點,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傅軍表示,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新興產業,國務院于去年先后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等文件,從政策法規上為廣大民營企業進軍新興產業敞開了更為寬廣的大門。調查顯示,2010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名單中,在新興產業領域拓展的企業占到30%以上,增長態勢十分明顯。
但也要看到,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在發展規模、技術創新、配套機制等方面還不夠成熟,仍存在專業人才匱乏、科研資金短缺、核心技術掌控太少等制約因素,民營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
為此,3月4日,傅軍在全國政協分組會議上發言時建議助推民企調結構轉方式,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傅軍告訴記者,他建議從四個方面給予民營企業支持。
如,國家要在人才引進方面對民營企業給予更多支持。發展新興產業,關鍵是要引進高端人才。但目前我國在高端人才引進上存在一些政策性困難。
在技術研發方面,國家要對民營企業給予更多支持。目前,雖然不少民營企業已經頗具規模,但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較少。以汽車為例,我國去年的產量達到全球第一,但動力核心技術尚未完全自主掌握。傅軍建議國家進一步構建面向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國家實驗室、大學、科研機構、檢測中心、大型儀器中心等向民營企業開放,推進科研機構、高校的技術轉移,支持企業實施創新成果產業化。同時加大對技術市場、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為民營企業技術研發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創造新一輪的技術革命。
傅軍指出,國家還要在資金方面對民營企業給予更多支持。進入新興產業,意味著要率先投入巨額研發資金,并且面臨較大的投資回報風險。這對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而言負擔較小,而對規模相對較小的民營企業卻要掂量許久。尤其是風險投資、天使基金、私募股權投資等方面發育不足,使資金實力成為民營企業發展新興產業的瓶頸。同時,民企在融資方面面臨非常大的困難。隨著收緊資金的流動性,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19.5%,銀行貸款規模是十分緊張,中小企業貸款非常難。建議國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示范效應,給予民營企業在重大科研經費、科技財政貼息以及項目銀行貸款等方面與國企同等待遇。同時希望國家對私募、風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孵化器給予更多的政策規范并鼓勵發展。
此外,傅軍建議國家應在“民企走出去發展新興產業”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他說,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但要在國內市場大顯身手,還要大膽地“走出去”建功立業。他提出國家可在項目審批、投資保護、避免雙重征稅、司法協助、經濟合作、資金支持、檢驗檢疫等方面給予更多扶持 ,讓更多的民營企業能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順利開拓國際市場。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