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閔 杰
“兩會”民生熱題之教改:自主辦學 公平入學
□ 本刊記者 閔 杰
受訪代表委員
程天權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鐘秉林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朱清時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多樣、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
除了總目標,工作報告中還特別強調要加快發展學前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等幾項具體工作任務。
目前,“入園難”、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考人才選拔制度期待突破、高等教育行政化、功利化傾向嚴重等問題嚴重阻礙著我國各階段教育的發展,也引起了廣大百姓和社會輿論的關注。“十二五”期間,如何破解一系列教育難題?教育改革如何圍繞百姓期盼的公平問題實現新突破?《民生周刊》記者在兩會期間廣泛聽取了政協委員的小組發言,并采訪了部分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共同探討教育改革話題。
鐘秉林:很高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在2012年教育性財政投入要占GDP的4%,今明年兩年要增加六、七千億的增量。錢一定要用好,這很關鍵,要抓住重點,不能用撒胡椒面的方法。比如,農村教育要加大投入,農村教育不發展,中國現代化實現不了。另一個是要增加生均經費,還要促進大學教師的發展,從海外引進教師之后,怎么對他們進行培養培訓,要讓他們熟悉教育教學規律,要講好課,要對學生負責,這個過去一直比較薄弱。
朱清時:南方科技大學的目標是一步到位建成研究型大學,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受到了現有教育方面法律法規的限制。這些法律法規是許多年前制定的,當時沒有人考慮到研究型大學應該怎么辦。法規規定了中國大學都必須漸進式發展,也就是說要先建成大專、或者是普通的學院,建好了以后再升格為大學,再慢慢申請碩士點、博士點,一個博士點的申請就要很多年時間。這樣的話,就算干得好,也要幾十年才能辦成一個研究型大學。但常規路徑發展的學校又很難辦成研究型大學,整體隊伍形成了以后再要改進、再提升質量就很困難了。現在的教育管理制度已經法制化了,這些法制有些內容不適合迅速建成一些培養高度創新人才的學校,錢學森老先生期望的那種學校目前在中國很難建成。我希望碩士點、博士點的申請能立刻取得突破,這樣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和學者前來任教。很多國外學者回來的前提,不僅僅是工資的問題,還有就是馬上就能招研究生、馬上能搞研究,不能保證這個,他們不可能回來。
鐘秉林:南科大是地方政府拿出經費想創建一所好的大學,從這個角度講,我個人認為是件好事,應該支持。但是,一個新建學校如何發展,這個學校的定位、跟學校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聯系在一起的。南科大定位為高水平研究性大學,而且在起步階段就想建設一個比較高的平臺,這些都可以理解。要辦好的話,除了各方面支持,除了學校領導班子要開拓進取之外,很重要的是需要政策的保證和支持,有些政策需要傾斜,有些政策需要突破。在中國2000多所高校、3000多萬在校學生當中,這畢竟是很小的一塊,希望社會和輿論界給它一個寬松的環境。
程天權:高校是一種土壤、環境和氛圍。對于一般的高校來說,普及高等教育才是首要任務。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并不是高校最直接的任務。創新型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很多個人和社會因素。大學是分享思想的地方,而不是去爭搶一個蘋果。
鐘秉林:高校“去行政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內涵是什么。很多人在炒作行政級別,行政級別和“行政化”沒有直接聯系。我個人同意取消行政級別,平時也沒這方面感覺。但就算取消之后,學校的管理還是一個科層式的管理。這種層級式的管理,在保證學校成為一個整體方面、實現學校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覺得“去行政化”包含兩方面內涵:在大學和政府的關系方面,政府不能用過多行政化手段來管理大學,要尊重、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在大學內部,學術事務的決策應該更多尊重和吸取專家、教授、學者們的意見。高校的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應該互相匹配,目前尤其要克服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干涉過多的現象,特別是在教育資源的配置方面。
程天權:教育關系到每個人的發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央對教育的認識已經到位了,但改進的做法還不夠。對于目前教育的突出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都處于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目前經濟社會方面在講調結構轉方式,過去會計、法律專業一哄而上,造成人才過剩,現在中央倡導職業教育,各地又一哄而上。教育結構的調整需要制度上的強行規定,更需要社會輿論的廣泛宣傳。
英國有專門的管家學校,這種學校層次很高。要求學生有很高的職業道德,有很優秀的技能,也需要很好的形象和素質。我們的大學生,為什么都不愿意去做這些事情呢?人的幸福,不是各方面都最優秀,而是要各得其所。
王曉秋:目前大學教育缺少文化和大學精神,表現出行政化、功利化、趨同化、平庸化的特點。導致教育變得很復雜,很多事情都跟錢掛鉤,不再提倡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學校應該是引領社會,而不是迎合社會。
柯惠新:現在大學教育把最本質的東西丟了,都在追求快速出科研成果,快速實現轉化。老師們都在爭項目,評價老師的制度變成了“記工分”,很難讓教師們在安靜的環境下做學術。
鐘秉林:高等教育還不是免費教育和義務教育。現在高等教育發展還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好的學校,吸納能力有限,這就需要選拔。選拔和競爭有各種各樣的方式,這就涉及人才標準的問題。高考制度還要堅持,目前社會公眾比較認可的方式就是高考。但同時,高考制度需要改革,在內容和方式都可以改,包括現在輿論很關注的高校聯考。既然是改革,就需要過程,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碰到問題。希望社會和媒體給大學一些空間,讓我們去試,有問題我們調整,成功的話我們再擴大。
趙路:學前教育過去中央財政沒有專項經費,今年列了30億。學前教育按照規劃綱要,財政部去年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去年到今年春節前,財政部搞了八次調研,調研各類幼兒園。目前學前教育供給不足、矛盾突出,群眾也有很多意見,但是學前教育的情況非常復雜。城市幼兒園大多是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延續下來的,基本是單位辦幼兒園,當時基本都是為本單位職工辦福利的性質,而教育部門辦的對社會公開開放的社會幼兒園并不太多。現在有一個機關辦幼兒園體制改革的問題,如果單位機關辦的幼兒園由財政安排預算,那就必須對社會開放,老百姓的子女同樣可以入園。
下一步我們準備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措施,上報國務院。財政如何支持呢?首先要把體制搞清楚、政策搞清楚、支持的路徑搞清楚。要充分利用一些教育的閑置資源來發展學前教育,目前小學生人數在逐年遞減,出現了大量閑置校舍,下一步發展公辦幼兒園要利用好閑置資源。在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的同時,如何支持民辦幼兒園的發展也是一個課題。要通過一些優惠政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大力發展民辦幼兒園,這樣才能解決“入園難”的問題。
鐘秉林:目前,不管是學前教育機構還是師資都很短缺,缺口還很大,現在的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干部自身的素質水平也亟待提升。這兩方面疊加起來,任務很繁重。同時,政府在建園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和很好的規劃,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打通多種渠道,多種渠道籌集經費來發展學前教育,多種形式探索來發展學前教育。目前一些小學嘗試招收學前班來延伸學前教育,這都可以探索,但要注意不要把學前教育又納入了應試教育體系,孩子們就應該好好玩,身心健康發展。
王曉秋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柯惠新
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研究所所長
趙路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